为国出征叩苍穹

——记英雄的中国航天员群体

来源:新华社 作者:李国利 梅常伟 宗兆盾 赵金龙 责任编辑:刘上靖 2018-01-22 18:05:35

一生矢志不渝的坚持——“只要任务需要,我永远不会停下备战的脚步,时刻准备接受党和人民挑选。”

中国的大西北,巴丹吉林沙漠边缘,位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庄严肃穆,730多位献身航天事业的先辈长眠于此。

每次执行任务前,航天员都会来到陵园瞻仰祭扫。

2016年10月,神舟十一号发射在即,作为备份乘组人员的邓清明又一次来到这里。这是他1998年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后,第三次入选备份。

大漠戈壁,长天寥廓。站在这片中国航天事业从零起步的土地上,年过五旬的邓清明思绪万千。那年,年迈的母亲不远千里,专程从江西老家来北京看他,心心念念地说,希望有生之年能亲眼看到儿子飞上太空。

倏忽十几载过去,中国人先后6次成功问天,邓清明的飞天梦却迟迟未能实现。

谁上谁不上,谁主份谁备份,只能按照综评成绩排名确定。被称为“航天员女教头”的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说,即便是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的成绩,相差也很小,有时是一两分,有时只有零点零几分。

选上的,为国飞天;没选上的,继续坚持。成功实施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的刘旺,坚持了14年;为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担任摄像的张晓光,坚持了15年;还有的航天员,直到退出现役也没有圆梦飞天……

2014年3月,乍暖还寒时节,5名航天员告别了他们为之奋斗了10多年的航天员岗位,他们是:李庆龙、吴杰、陈全、潘占春、赵传东。

停航停训仪式上,陈全紧紧握着邓清明的手,叮嘱这位首批航天员中唯一一个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但仍在训练备战的亲密战友,“要继续努力,不要放弃”。

邓清明时刻准备着,始终保持着最佳状态。但2016年的这次飞天,他又一次失之交臂了。宣布结果那天,邓清明沉默了片刻,转身面向景海鹏,送上一个深情的拥抱。

“祝贺你。”邓清明说。

“谢谢你。”景海鹏说。

一话一答间,崭新的飞天征程再次开启。邓清明说:“只要任务需要,我永远不会停下备战的脚步,时刻准备接受党和人民挑选。”

这是神舟六号任务航天员拍摄的画面。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