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一号台!地震危急时,她们仍稳坐战位保通信畅通

来源:国防部网 作者:肖瑛 王璐 责任编辑:汤传飞 2018-05-12 01:35:53

2008年的一号台女兵。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震波以极高的速度从汶川传递到成都。19岁的原成都军区空军通信总站一号台下士张荣丽,正从饮水机处接了满满一杯水,准备走回机台,地面突然晃动起来,大开窗的玻璃发出了暴雨般的哗哗声,机台滑动,靠外侧东面墙壁,裂缝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延伸……脚步趔趄的张荣丽扔掉杯子,两步冲到机位上坐下,另一名值班员白娟转脸看她,脸色煞白,嘴唇微微发抖;外间普通座位上建立的几个座机通话瞬间断线,大家摘下耳机面面相觑,有人已经开始啜泣。

张荣丽说,她的第一反应是通信楼太老了,要塌了,然后有一瞬间,闪过了逃生的念头,总机机房在二楼,只需要十几秒钟……

然而就在剧烈震动中,“叮”一声,屏幕上弹出了一个用户窗口,张荣丽本能地拍下空格键,当日指挥所值班指挥员急促的声音响起:“接分队!” 指挥员还在!作战分队还在!供电电话系统还在!张荣丽镇定下来,迅速建立连接,然后对着白娟说:“供电电话是好的!我们得继续工作!”

首波震动大约持续了80余秒,手机无法打通、程控光端机房设备受损报警停机,座机举到耳边,一片死寂……只有独立布线的供电电话还能正常使用,一号台两个座席突然间此起彼伏都是用户呼叫弹窗。投入高度运作中的张荣丽和白娟,无暇再去焦虑楼什么时候会塌。

那是一截无比珍贵的时光碎片,原成都军区空军指挥所在汶川大地震中的最初应对与部署,建立在这两个女兵的临危不惧、坚守岗位上。那一天,张荣丽还不满20岁。

数分钟后,连长安卫华带着一号台班长冉丽气喘吁吁地冲了进来,后面跟着冷丽,最后跑进来的是还穿着拖鞋的马艺萌。

十年后,冷丽脑海中仍留有清晰的画面,通信楼楼顶的塔式天线以恐怖的幅度摇摆着,高高的笼式天线波浪一样起伏,几片外墙砖哗啦啦脱落,摔得四分五裂……所有人都在往楼间的空旷地跑,连长也带着她们跑下了宿舍楼、跑过操场、然后逆着人流冲上了机房。一号台保障的供电电话是最稳定最不易损毁的通信手段,安卫华清楚地知道这一点,第一时间招呼骨干“跟我上”!

余震不断,楼道里不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那是其他部门的备勤人员跑下去又跑回来。一号台没有人离开座席,各地情况亟需汇总上报,决策命令要立刻通知下达,急剧增长的业务量已经不容她们再考虑其他问题。

5月12日,仅一个下午班时段,一号台处理电话就多达5000余件。

5月14日,正在休假中的李扬终于买到一张济南飞成都的机票提前归队,行李都没打开,换上军装就去了一号台。

要求骨干和一号班上岗的一等战备警铃一直没有拉响,通信总站担负战备值班和值勤保障的18个机房台站却开始了长达100天的一等战备值勤。

全国的救援力量都在向四川集结,成都周边6个机场,各型救援飞机近200架投入救灾飞行,日起降89架次,最高日达到524架次。以通信总站为主体建立的应急指挥通信系统,在整个抗震救灾期间保障的专机和军民航救灾飞机达到了7000余架次,高峰时期不到10分钟就有一次起降,各固定通信台站业务量增至平常10倍。一位深谙通信重要性的首长曾说:“一天几百架次飞机在天上穿梭,只要出现一次漏接、误报或情报缺失,就可能导致飞机相撞的严重后果。通信兵在这场人民空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空投空运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张荣丽、冉丽、冷丽、白娟、马艺萌,这几名平均年龄只有20岁的女兵,同其他坚守岗位的战友们,在后方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