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灭大兴安岭特大火灾——
“大胡子师长”以火攻火
1987年5月6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北部地区突发特大山火。西林吉、图强、阿尔木和塔河4个林业局所属的几处林场同时起火,过火面积达101万公顷,烧毁房舍61.4万平方米,受灾群众5万余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森林火灾。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情,原沈阳军区和空军部队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先后出动3.5万多名官兵、880余辆汽车、60余架飞机,参加灭火救灾。在总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的地域内,救灾官兵和人民群众一起连续奋战28个昼夜,共扑灭1000米以上的火头1700多个,清理200米宽的火线1400多公里,开辟防火隔离带近900公里,组织抢救疏散群众1万余人,保护了塔河、瓦拉干、盘古、北极村等城镇,以及多个林场和重要贮木场、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的安全,为夺取扑灭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扑火战斗中,广大官兵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战烈火,敢打硬仗。有的烧伤了,简单包扎一下,坚持不下火线;有的过度疲劳体力不支,啃块干粮、喝口凉水,继续投入战斗;有的被浓烟熏昏了,醒来后仍冲向火场。各级领导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尤其是在保卫漠河、塔河的关键时刻,指战员们与烈火展开了气壮山河的搏斗,涌现出了“大兴安岭扑火英雄营”“大胡子师长吴长富”等一批英模单位和个人。
8日晚6时40分,时任沈阳军区某师师长的吴长富临危受命,担任东线扑火总指挥,率部长途跋涉800多公里,于9日下午5时赶到塔河参加扑火救灾。这时大火已逼近距塔河县城30公里处,浓烟滚滚,遮天蔽日。县城5万多群众和国家财产以及大兴安岭南麓的广袤森林面临着灭顶之灾。国务院领导下达了“死保塔河,不让大火向大兴安岭南麓蔓延”的命令。
吴长富十分清楚眼前形势危急,要想保塔河,就必须先保住塔河的屏障——绣峰林场。10日凌晨,全师4个团和兄弟师的1个团及千余名群众,集中到距塔河23公里处,摆开十几公里的人墙,打响了保卫塔河的第一仗。
山火和绣峰之间的屏障只有一条公路、铁路和小河。当时火势直逼公路,一旦越过去,整个绣峰林场将化为灰烬。为了遏制火势,吴长富果断决定以火攻火。即先打出80至100米宽的防火隔离带,再以道路、河流为依托,主动点燃可燃物,顶住烧来的火头,减弱火势。但这种办法风险实在是太大了,大家都劝师长不要冒险。可吴长富反复权衡,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阻挡火势继续前进。倔强的吴长富据理力争,坚持己见。因为他知道,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危急关头就要敢于承担责任!
师长决心既定,全师立即行动起来,每隔3米一个人,一字拉开,开始点火。尽管大风刮得人睁不开眼,浓烟熏得人喘不上气,四处乱窜的火苗把官兵们的眉毛、头发烧焦了,脖子、手和脸烧起了泡,但没有人后退一步。经过连续四昼夜拼搏,终于把大火拦在公路以北,绣峰林场和塔河县城保住了!
在指挥扑火的20多个日夜里,哪里火情紧急,哪里就有吴长富的身影。连轴转、超负荷的工作使吴长富根本没时间更没心情去洗脸、刮胡子,三五天下来满脸的络腮胡子令他“面目全非”。于是,当地群众都亲切地称他“大胡子师长”。没想到,就这么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连各大媒体都这样宣传。5月2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播出吴长富的事迹时也用了这个称呼。几乎一夜之间,全国人民都知道在大兴安岭灭火前线有位“大胡子师长”。这一年,吴长富入选国内“十大新闻人物”。
1998年,时任第16集团军副军长的吴长富再度临危受命,出任吉林省防汛副总指挥,率领两万多名官兵奋战在嫩江抗洪抢险一线,再立新功。2017年8月23日凌晨1时47分,吴长富因病逝世,享年7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