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那些出生入死的迷彩背影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李涛 责任编辑:丁杨 2018-07-15 01:15:08

汶川抗震救灾——

百余将军一线指挥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级、最大烈度达11度的特大地震,震级之高,超过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地震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17个县(市、区)、4667个乡(镇)、48810个村庄,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受灾群众4625万多人,其中极重灾区、重灾区面积13万平方公里,造成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领导下,14.6万名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从祖国的四面八方火速驰援灾区,并动员民兵预备役人员7.5万人,动用运输机和直升机190余架,汽车机械近1.9万辆(台),展开了中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

汶川地震主要发生在山区,重灾区海拔多在千米以上,山高谷深,交通、通讯中断,情况不明,给救援行动造成很大困难。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部队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编成1400多个小分队,采用空中投送、铁路运输、摩托化开进并举的方式,穿越余震不断的高山峡谷,甚至徒步艰难行进在巨石翻滚、泥石流频发的崎岖山路上,争分夺秒突入救援现场。13日凌晨,解放军某部增派4000名官兵向震中挺进,先遣队30人在部队长许勇的率领下,徒步跋涉进入极重灾区映秀镇;23时45分,武警某部参谋长王毅率200名突击队官兵经26小时的强行军,抵达汶川县城;与此同时,“铁军”先遣队队长杨恩红率600名敢死队员,冒死穿越“死亡大峡谷”,突入汶川县城。14日10时20分,某部3架直升机运送10名通信兵官兵飞向与世隔绝的汶川县城。面对恶劣的气象环境和复杂的地理条件,官兵们冒着机毁人亡的危险,成功降落在县城旁的一座小山上,打通了汶川与外界的通信联系。为查明极重灾区的情况,11时48分,空降兵某部15位勇士冒险从4000米高空空降茂县灾区,创造了世界空降史上的奇迹,书写了在无地面引导、无地面标识、无气象资料条件下伞降的历史。在进入映秀镇的公路短期内无法抢通的情况下,原成都军区联指毅然决定开辟从紫坪铺水库沿岷江至映秀镇的“水上生命线”,并成功架设了4座漕渡门桥,使救援部队官兵和大型救灾工程机械进入映秀镇……各路救援大军克服艰难险阻,于震后5天内进入所有受灾乡镇,7天内进入所有受灾行政村,12天内进入所有自然村寨。百余名军以上干部深入偏远山寨一线指挥,3000多名师团领导身先士卒,3.7万多名共产党员冲锋在前,2000多个党员突击队主动承担最艰巨、最危险的任务,4800多名党员不顾家庭受灾,全身心投入抗震救灾,3200多名青年团员在抗震救灾中光荣入党。

面对被埋、被困人员,救援部队官兵在初期缺少工程机械的情况下,仅靠携带的简单工具和双手连续奋战,与时间赛跑,展开生死大营救。哪里有呼救声,哪里就有救援官兵忘我奋战的身影。从高级将领到普通一兵,从救援队员到医护人员,都夜以继日、全力以赴施救,共救出被埋压生还者3300多人,解救被困群众140万余人,安置受灾群众102万余人。救援部队还派出210支医疗队、心理救援队和卫生防疫队,巡诊医治受伤群众136.7万余人,防疫消毒18.6亿平方米,避免了大灾之后大疫的发生;抢通维护损毁道路1.7万余公里,清理废墟2300万余立方米,运送和空运空投救灾物资150万余吨;及时处理核化污染源,安全爆破2200多座高危建筑,完成唐家山、老鹰岩等20多处堰塞湖排险任务,创造了世界上成功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严格执行群众纪律,将从废墟中清理出来的数亿元现金和大量贵重物品详细登记造册,如数移交物主或当地政府有关部门。

在波澜壮阔的汶川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抗震救灾英雄陆航团”“抗震救灾英雄战士”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与全国人民一道奏响了同舟共济、顽强拼搏、战胜特大地震灾害的时代最强音。(李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