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我终于来到了青岛潜校。那天晚上,中队组织新兵看新闻,上面播报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的消息。熄灯后,我躺在床上思前想后睡不着,想想自己从被批准入伍到跨进军营,恰好在三中全会期间。我琢磨这既是巧合也是机缘,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人在家里,家在国中,只有国运昌盛,才有个人命运顺畅。
经过9个半月的培训,我被分配到大连某潜艇支队。尽管离家更远了,但父母“一定争气,当一个好兵”的嘱托,我记得更牢了。上艇不到一个月,我就顺利通过了艇内更考核,在同年兵中第一个放了“单飞”。我坚信,军队要迈向现代化,军人必须用科学文化来武装自己,便把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学习“充电”,因此被支队政治部表彰为“向现代化进军中涌现出的新型好兵”。1980年9月,我考取了原海军电子工程专科学校;半年后,光荣入党;两年后,我穿上了4个口袋的干部服,成为全村第一个军官。
1988年9月,我从潜艇调到驱逐舰。半年后,一个旭日东升的清晨,我带着妻子和4岁的女儿来到黄海前哨。这是一座新建成的军港,从70年代初开工兴建,经数万军民持续奋战十余年,终于投入使用。
那天,我们一家三口站立在海堤上,望着朝霞映照下的军港里,一艘艘驱逐舰正待起锚远征。一想到将要在这里安家立业,我不由得有些激动,说:“我们三个人,一个是军人,一个是军嫂,一个是军娃,都烙上了军队的印记!”我的话也感染了贤惠的妻子和懵懂的女儿,一家人把手拉得紧紧的。那时,刚刚建成的军港还有许多设施有待完善,日子过得也很清苦,但妻女没有向我抱怨过一声,她们和我一样爱海军、爱祖国。
从军的路上,家人一直随着我奔波迁徙。离开黄海前哨多年之后,使命再一次把我和它系在了一起。2007年12月,我被任命为海军某工程部队政委,重返那里承建中国首座航母基地。这意味着已定居北京十余年的一家人又将分开。我对妻女说:“与家人相伴的日子可期待,为强军事业建功的机遇很难得,我一人前往,将代表全家三口出力!”一席话,如同开了一个“家庭誓师会”。
“事干成,人干净。”到任后,我把这6个字刻在心底,与战友们夜以继日奋战在工地,征地搬迁、开山采石、填海筑堤、修路架桥,一干就是6年,终于迎来了2013年3月27日辽宁舰首次靠泊青岛航母母港的历史性时刻。无比兴奋中,我欣然写下了诗句——“鏖战工地六载,海天间托起古镇口战略母港;报效国家一生,风云里挥写大珠山豪迈诗篇!”
一年之后,我到龄退休。解甲之时,心里不禁陡生一丝迟疑:“当年,为了穿上这身军装,我没少费周折,没想到如今就要脱下了,今后还能为部队做什么事呢?”不承想,真正走下岗位,我清闲没享,忙碌不断。受地方政府之邀,我出任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顾问,开办海军学校,建设水兵菜园,开展专业健身团队进军营活动,推进军事体能训练科学化……这些,让我找到了为强军事业继续奋斗的新“战位”。“位卑不敢忘忧国”,是我如今最坚实的信念!
今年1月,曾经的三口之家变身五口之家,重回黄海前哨。女婿也是军人,女儿由军娃成长为军嫂,外孙女同样4岁。29年过去,昔日小渔村,如今航母港,天翻地覆,梦想成真。
宝宝问:“姥爷,这里是咱们的老家么?”我一时不知怎么回答。还是女儿说得好:“是老家,是几代人梦想起航的地方。”
这句话,宝宝听了似懂非懂,大人听了都默默点头。(黄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