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相承,守护幸福渠带给百姓的幸福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姚宏春 刘新兵 华山 责任编辑:刘上靖 2018-07-21 04:02:25

流淌在老兵心中的河

仲夏时节,晨曦微露,湘赣边界的自源大山里弥漫着潮湿的雾气。我们随74岁的黄玉儒攀上“缠绕”在崇山峻岭间的幸福渠,去为守在崩坎窝渠道班的他的儿子黄太斌送粮油。

没有人比黄玉儒更熟悉这段路程。45年前,是他和其他762名退伍老兵,带领当地3200多名民兵,历时4年,一锤一钎,在自源大山的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3米宽、13.7公里长的人工天河,把源自井冈山的河漠水从筷子篓大峡谷引到水口乡,建造了当时湖南省水头最高的水口电站,彻底解决了酃县(现炎陵县)全县的用电难题。至今,这条人工天河仍承担着全县八成以上乡镇照明用电的发电任务,灌溉着全县七成以上的农田,被百姓称为“幸福渠”。

1977年幸福渠建成后,黄玉儒就一直守在渠畔。1994年,他退伍回乡的儿子黄太斌主动上山接替他在崩坎窝守渠至今。虽说叫幸福渠,但在这里工作并不是件幸福的事,夏季酷热,杂草丛生,毒蛇出没;冬季严寒,大雪封山,两三个月几乎与世隔绝。当初,一茬茬的年轻人来到这里,因为受不了生活条件的恶劣,相继离开。现在,崩坎窝渠道班只剩黄太斌一个人。

“退伍兵在我们公司职工中占比达五分之一,很多都是当年凿渠老兵的后代,不少条件艰苦的渠道班都是他们在值守,他们能吃苦,有责任心,值得信赖!”同行的炎陵县水电公司总经理唐海洋感慨。

在崩坎窝的上游筷子篓,守渠的是黄太斌的独生子黄琳。今年,黄琳决定像爷爷和爸爸年轻时那样,去参军入伍。报名后,他给父亲发来一条微信:老爸放心,退伍回来,我还陪你守渠!

劈山凿渠,红色沃土激荡奋斗情怀

“群众像当年支援红军一样支持我们建渠”

站在位于自源大山半山腰的水口电站前,只见一条水渠从大山深处蜿蜒而来,一股股激流轰鸣着,自渠内冲入引水管,气势震撼。

每每看到此等场景,黄玉儒都有些恍惚,45年前劈山凿渠的日子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地处井冈山西麓的炎陵县,原称酃县,是一片红色热土。1927年10月,毛泽东在水口叶家祠主持了6名士兵党员的入党宣誓仪式,第一次将“支部建在连上”由决策转为实践。之后朱毛在这里会师、毛泽东在八担丘进行红军思想教育活动……一段段红色历史历久弥新。但直到上世纪70年代初,这一带山区乡镇的百姓仍没用上电。原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回故乡酃县调研,见村民仍使用松明火把和蜡烛照明,心情很沉重,“当年陈士榘等6位红军战士在叶家祠入党时,点的就是松明火把。没想到现在乡亲们还在举火把,用不上电!”他希望酃县能“以水发电,以电兴县”。

然而,水从哪里来?最可能实现的,就是把几十公里外筷子篓大峡谷里的河漠水引来,但要穿过自源大山,就必须在山间凿出一条高山渠道。

悬崖峭壁,劈山凿渠,这样的任务谁来完成?酃县的退伍老兵们站了出来。1973年,映山红绽放时,陈书耀、黄玉儒、张建新、刘定一等763名退伍兵牵头的4000名民兵,组成了36个民兵连,包括一个女子民兵连,自背行囊浩浩荡荡挺进巍巍自源大山。曾参建过成昆铁路的铁道兵黄玉儒、刘定一以及张建新分别担任6连、2连连长以及运输连连长。从工程兵部队退伍回乡的陈书耀和他的畲族妻子蓝玉凤均是红军烈士后代,两人分别担任9连连长和女子民兵连连长。

那个年代,山上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没地方住,大家只能住山洞、搭茅棚、睡草席,甚至像鸟一样在树上搭个窝。参加会战的民兵每人每天仅有6两口粮,“那时候肚子常空落落的,我们到处挖野菜,拌着红薯丝掺到一块能吃个半饱。当时想的是,我们苦一点,为的是能让后代享福!”指着渠边的马齿苋,黄玉儒忆起当年的情景仍感慨不已。

建渠虽苦,还是得到全县人民的支持。黄玉儒回忆道:“那时群众就像战争年代支援红军一样支持我们建渠,就连小孩子上学前、放学后也会上山帮着搬石头。村里有个姓孟的志愿军伤残老兵,上山前我去跟他告别,卧床不起的老班长说:‘我是看不到通电的那一天了,但你们一定要把水引来,让红军后代能用上电’。”1976年,建渠经费紧张,酃县百姓自发捐款共渡难关,仅10多天时间就收到个人捐款7万多元。87岁的廖长娥是红军烈士家属,将烈士抚恤金也捐了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他们劈山凿渠时,曾看到许多用红油漆涂写在崖壁上的红军标语,如“红军是工人农人的军队”“红军官兵平等”等,落款为“酃警卫一营”,是红军当年留下的。民兵们宁可绕道凿渠,也没有损毁这些红色遗迹。2008年,当地政府将这些红军标语连同石壁整体凿下来,运到山下与其他红军标语一起,建起了全国第一座红军标语博物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