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军J121号远洋打捞救生船驶入浩瀚的太平洋向南极进发。资料照片
1984年11月20日至1985年4月10日,海军J121号远洋打捞救生船、179号直升机组共308名海军官兵,参加了我国首次南极考察。他们和国家海洋局“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及全体考察队员一起,出色地完成了多项考察任务,在亘古冰封的南极大陆建立起了我国第一个科学考察站,谱写了一曲征服南极的壮丽凯歌,填补了我国科学事业的一项空白。当时,我作为本报的特派记者,有幸参加了这次不平凡的远征。时间虽然已经过去30多年,但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625”考察编队的由来
南极洲,这块充满神秘色彩的大陆,曾吸引了许多国家的探险家去探索它的奥秘。到20世纪80年代,已有16个国家在那里建立了近40个常年考察站和100个夏季站,可是中国在南极却一直还是空白。1983年5月,我国决定加入《南极条约》,成为《南极条约》缔约国。但是由于在南极洲没有建立自己的考察站,不能独立开展科学考察活动,每次召开南极条约国际会议,当讨论南极事务重大问题时,会议执行主席就会宣布:“现在要进行大会表决,请缔约国的代表到休息室喝咖啡”。这种令人难堪的待遇,使中国代表感到耻辱的同时,也深深地刺痛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在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唯有我国不是南极条约协商国,在南极事务中,没有发言权和表决权,这与我们10多亿人口的大国地位极不相称。1984年1月,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海洋局局长罗钰如率领中国南极考察代表团,到南极进行中国在南极洲建立考察站做可行性实地考察。他们用了17天时间,乘坐阿根廷考察船和雪地车,行程9000多公里,先后对那里的地形地貌、气候变化、冰盖、冰山、动植物以及外国考察站建设情况进行考察,结果使他坚信,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在南极洲建立自己的考察站。
1984年3月,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海军和国家海洋局,联名向国务院写出报告,建议尽快进行首次南极考察,并提出了考察和建站的实施方案。报告送到中南海,国务院领导仔细听取了有关方面的汇报,详尽了解了各方面的情况,6月25日,批准了我国首次赴南极考察和建立中国南极长城考察站的计划。为了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日子,把中国南极考察编队定名为“625”编队。编队由两船、两队组成。两船是我国自己设计制造的两艘万吨巨轮。一艘是“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一艘是海军J121号远洋打捞救生船;两队包括南极洲考察队和南大洋考察队。整个编队共591人,其中有近百名各专业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308名海军官兵,还有随船采访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