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玩的“扫雷”是游戏,他们的却是挑战生命

来源:钧正平工作室 责任编辑:焦国庆 2018-10-22 23:11:25

4

有人说,扫雷兵是 “ 和平时期离死神最近的职业 ” 。

手握随时可能爆炸的雷,犹如雕刻工艺品般小心翼翼,即便汗珠渗进眼睛,也不能眨眼,更不能擦拭,仿佛周围的一切都已静止。

这样的一幕幕,在进行扫雷任务的每一天都有可能发生。

“和地雷打交道一定要胆大心细,一次粗心就可能失去生命。”

很多战士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认认真真把遗书放好,再去执行扫雷任务。每天晚上回来以后第一件事,是把遗书反复修改,添补新的内容,然后再去睡觉。

他们最期待的事情,就是从雷场下来,给家人打个电话,说一声平安。

有队员的妻子说:“自从你选择了扫雷,你就成了家里的一颗‘雷’。”

5

他们面前是战争,身后是人民。

每次扫雷结束反复核验无误,向地方交接雷场前,扫雷官兵通常会用中国军人独有的验证方式:当着当地老百姓的面,手拉着手,徒步走过雷场的每一个角落。

这不是什么形式主义,也不是所谓弄虚作假,更不是草菅人命。

这是官兵们向人民群众展示对扫雷成果的自信。证明这块曾经令人望而生畏的死亡地带,已不存在残存的地雷,让老百姓放心使用。

他们在用自己的行动,庄严向人民作出承诺——

确保移交给百姓的土地上,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潜在危险,必须“百分之百”安全;

确保中国军人承担的使命里,不能打一丁点儿折扣,必须“百分之百”完成。

6

但是,也有人问:

是我军的扫雷装备不够先进么?

我们有在坡度小于 40° 的山地进行清障排爆作业的功能的雷场清障车;

我们也有可以部分替代人工,危险性相对较小,在植被较矮、较稀疏、地势平缓的区域很适用的智能排雷机器人;

还有用于扫除前沿阵地多种反坦克地雷场,为突击作战的坦克、装甲部队开辟通路的综合扫雷车。

但是,如果您留意下会发现,“坡度小于40°的山地”“植被较矮”“地势平缓”等要求,一再出现这些装备的介绍里。

而边境上,却有着最险峻的地形,以及最复杂的混合型雷场。

这里山高坡陡林密,很多地方地势险峻,有的地方脚下就是陡峭的崖壁,有的地方根本没有路,机械化的排雷装备在很多地方根本派不上用场,堪称灵活的扫雷机器人也在这些陡坡和密林前寸步难行。

这里散落着反坦克雷、防步兵雷、松发雷等至少数十种地雷,有的雷正面朝上,有的侧面,有的反面。石缝、树根、草丛,到处都是,就如撒豆子一般被人随意倾倒在土里。

几十年过去,高温和地表水冲刷已严重腐蚀地雷和爆炸物,地雷的埋设位置也向深层移动,有时候一个地雷下面又是另一个地雷。

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扫雷机器人、机械化扫雷、爆破排雷等方式都很难确保百分百清排彻底,无法解决深埋在土里的地雷,一些犄角旮旯很可能会被漏掉,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危险。

所以在很多任务环境中,仍只能通过人工扫雷。但是扫雷部队都有着严格的扫雷程序,采取了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创新了很多扫雷的方式方法,还会综合使用先进的装备,尽最大可能地确保战士们的生命安全。

7

祖国无战事,军人有牺牲。

他们和死神博弈,毫不胆怯,用双手耕耘和平,一往无前。搜排出的地雷述说着遗留的历史,红色的旗子描绘着和平的未来。

愿有朝一日,技术的进步能够达到彻底替代人工的程度,将边境残存的威胁全部排除,愿危险离战士和人民越来越远。

向那些为祖国、为人民、为和平负重前行的人们致敬!

(钧正平工作室·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