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年后,一场穿越3600公里的祭奠
42年,是杜三元烈士的兄弟们寻找他的时间,历时大半生,青丝变白发。
3600公里,是湖南益阳到新疆和静的距离,是杜三元烈士与家的距离,横跨大半个中国。
8月7日,新疆和静县烈士陵园,来自湖南益阳的杜建华、杜清明、杜仲春、杜征兵兄弟四人,第一次见到了哥哥杜三元烈士的墓碑。
“去年父亲临终前,把我们几个叫到床边,嘱咐我们一定要找到哥哥的安葬之地。父亲对哥哥思念,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杜仲春说。
墓碑的碑文记载着杜三元烈士的生平:杜三元,生于1953年4月,湖南省南县(人),1973年入伍,中共党员,1976年10月,修建南疆铁路牺牲。
兄弟四人轮流跪在哥哥墓前,磕头祭拜。42年的思念,尽在其中。
“母亲年纪大了来不了,但她非要把我们送到火车站。现在我们也都已经五六十岁了,以后就让你的侄子们来看你。”弟弟杜征兵说着,眼泪流了下来。他从背包里取出一个纸盒,里面装着家乡的一捧土,沿着哥哥的墓地,撒了一圈。这捧土,是8月5日上午,兄弟四人专程回老家从父亲的墓地旁取来的。“希望哥哥能感受到父亲对他的思念。”杜征兵说,取土的时候,他们告诉父亲,马上要去看望哥哥了。
坟前的香烛熄灭,一场时隔42年的祭奠结束。没有声嘶力竭的痛哭,只有泪水悄悄划过面颊。“离家这么多年,我们总担心他一个人太孤单。现在看到他葬在这里,和战友们在一起,我们就放心了。”杜征兵说。
8月9日,杜建华兄弟四人回到老家,把从哥哥杜三元墓边取回的一捧土,洒在父亲的墓前。“希望哥哥的英魂随着这捧土,能回到家乡。”
42年后,杜家的父子、兄弟通过这种方式“团聚”了。像他们一样,更多寻亲的家庭正在得偿所愿。据和静县民政局统计,自从寻找烈士后人的信息发布后,目前已有22名烈士家人前来祭奠,还有很多人已经和民政局取得联系。
寻找,更是为了追寻
9月19日,江苏省徐州市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英名墙前,石刻师傅神情专注,一笔一划,刻下了烈士王尚骧的名字。
王尚骧,1948年在淮海战役的前平庄战斗中负伤,后于野战医院牺牲。70年后,王尚骧终于和他牺牲的战友们“团聚”。
随王尚骧一起“归队”的,还有一封他的孙辈捐赠的家书。这封家书是王尚骧在临终前所写,信中这样写道:“伟大的淮海战役胜利结束了,我的脑子受了炸弹的震动,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每天吃鸡子面条,看护员是那样的和气。回想我为国家并没尽多大责任,政府就这样招待我,那只有等病好了,再去为人民立功作为报答吧!”那份真挚的情感,那些朴实的话语,穿透70年的时光后,仍然令人动容。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4年,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管理局就开始启动淮海战役亲历者口述史采集工程,迄今为止已经在21个省市采访到淮海战役指挥员、战士、文工团团员、卫生员、解放区民工近600人。
“与寻找烈士后人公益计划项目组取得联系后,我们对淮海战役亲历者的抢救性采访得以进一步提速。”管理局局长蒋越锋介绍,此次和王尚骧一起“归队”的烈士共有13人,他们的名字将被补刻到淮海战役牺牲烈士英名墙上,针对他们后人的寻访工作也已逐步展开。
“这项公益活动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烈士后人找到自己为国捐躯的先辈安葬之地,更在于这个寻找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追思和缅怀的过程,有助于让大众尤其是青年人了解英烈事迹和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蒋越锋表示。
(解放军报·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