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的本领恐慌背后,是装备加速更新换代

电工技师陈祖军正在操作装备。 吴 奔摄
深夜,在372潜艇的舱室内,柴油机技师周军生还在学习相关装备的技术资料。即便在潜艇上工作了20多年,这位老兵还是怀有强烈的本领恐慌。
在372潜艇,很多艇员都有着同样的忧患意识。舱段技师练士才早已是技术“大拿”,而他依然带领战友在装备维修方面不断追求,提升自主维修保障能力;电工技师陈祖军在书本学习和实操训练上依然精益求精,“每天都从零开始”“电路图要越看越喜欢”是他的口头禅,也是他的常态……
这些军龄平均在20年以上的老士官,都操作过至少两型以上的潜艇装备。练士才回忆说,刚上372潜艇的时候,很多装备都是新的,需要从头学,压力无比巨大。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练士才感觉这种压力并没有减轻,因为372潜艇还在不定期地经历升级改造。
每一次装备的升级换代,对艇员们都是巨大的挑战。从上世纪五十年代首支潜艇部队组建,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中国自主研制的首艘常规潜艇和核潜艇先后下水,潜艇官兵默默无闻、艰苦奋斗,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跨越。
在公开报道中,“新型潜艇”这个关键词近年来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而我军潜艇装备更新换代的加速度,对潜艇官兵而言,感受更为真切、直接。“端牢饭碗”对他们来说,不仅是职业素养的必需,更有一种危机感的倒逼。这种倒逼,直接映射到艇队老兵对徒弟的严苛要求上——
电工技师陈祖军只要遇见年轻艇员,就会习惯性地提问专业知识。年轻艇员一旦答不上来,陈技师就立刻“现场教学”。
舱段技师练士才有记“流水账”的习惯。每天的训练和操作中,他都详细记录下年轻艇员所有失误,并在班会上逐条点评。
“任何时候,都要把自己的饭碗端牢了!”练士才告诉记者,十几年前刚上艇的时候,他的老班长就是这样不断告诫自己的。他延续了这种严抓训练的传统,时常对战友们说:“专业就是饭碗。专业不强,碗就砸了。”
如今,经过数十年摸索,潜艇部队的人才培养体系越来越完备:潜艇兵先后要经过海军潜艇学院培训,赴潜艇装备生产厂家跟班学习,甚至被选送国外交流学习……潜艇官兵“端牢饭碗”的路径越来越多。
陈祖军经常在徒弟面前表达自己的羡慕之情,在新一批艇员出去培训的时候都要叮嘱:“你们太幸福了,一定要好好珍惜这些学习机会啊!”
这些年,从372潜艇交流出去的骨干越来越多。每当听到新潜艇列装部队的消息,感叹“遇见大时代”的陈祖军总忍不住问自己:“我又带出几个能端牢饭碗的兵?”
“最美的勋章”背后,是传承不息的舍生忘死精神
那天,周军生破天荒地表扬了一名上等兵。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个以带兵严苛闻名支队的柴油机技师从来不轻易表扬人,尤其是自己的徒弟。
一次出海演习中,轮机专业上等兵张智强一时没能扳动某个关键阀门。情急之下,他一咬牙一顿脚,使尽全力终于扳动了这个阀门。由于用力过大,他的右小臂重重地撞在下方的零部件上,划出了一条15厘米长的血口子。
同舱的中士张宇立即拿来急救包,准备为他紧急包扎。但张智强毫不分心,直到把剩下的操作全部完成,才去处理伤口,然后清理滴落在甲板上的血迹。
“在这里,伤疤是最美的勋章。”张智强没想到,师傅周军生就因为这件事,在班会上特意表扬了自己。要知道,此前张智强在上级组织的技术比武考核中“拿到令人震惊的成绩”,都没有换来师傅的表扬。
前后对比,张智强明白了,在师傅眼中,舍生忘死的精神究竟有多重。尽管师傅平时很少把这几个字挂在嘴边。
“艇动三分险,生死一条路。”在372潜艇全体艇员心中,“怕死不当潜艇兵”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次次直面考验时用行动作出的回答。
在这艘潜艇上,引以为荣的不仅仅是潜航时间有多长、远航距离有多远、打破纪录有多少,更是一个个官兵身上的寻常伤疤。
那些寻常伤疤里,有一代代潜艇兵接力传承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关键时刻会以生命的代价凝固成永恒的记忆。
在师傅讲给张智强的诸多不动声色的故事里,那些为潜艇部队的成长献出生命的英雄们,他们的故事其实并不传奇,甚至如此平凡,平凡得就像自己无数次重复的检修。
那次检修,一名新兵操作失误,舱室内冒出黑烟。张智强的呼吸器失灵,周军生果断将自己的呼吸器给张智强戴上,自己半憋着气排除故障。险情最终排除了,但周技师却因呼吸道受损住进了医院……
无论是手上的伤疤,还是受伤的呼吸道,那种宏大叙事语境中经常出现的舍生忘死精神的传承,原来如此平常,甚至微不足道。但正是这一个又一个平凡时刻,构成了372潜艇上这群军人生命中的最美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