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80年代,官兵在营房前搬物资。李志国供图
关键词一:现代
营区变迁体现发展速度
“你们看,这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老营房,再看看现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前不久,第74集团军某旅组织新兵参观旅史馆,旅史馆墙上的一张张老照片,一下子把新兵们拽进时光隧道,回到许多年前。
上世纪90年代初,该旅前身换防进驻深圳。部队搬入新营房时,爱好摄影的战士黄建国拿出凤凰相机,留下3张黑白照片。已经泛黄的照片定格了连队当年的模样:青砖灰瓦的平房、几十张半旧桌椅,就是当时一个连队的主要家当。大门前的黑板报上,用粉笔写着“热烈欢迎进驻新营房”几个大字,渲染着喜庆气氛。
1999年8月1日,官兵迁至新营房,3层青砖小楼粉刷一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新的办公、生活条件让大家开心不已,战士雷刚迅速按下快门,拍下当时的情景。
2015年,部队营房设施再次翻新。喜迁新居那几天,已经“鸟枪换炮”的雷刚携带新款数码相机,一口气拍了个够。照片上,新型武器装备雄壮威武,现代办公楼巍然屹立,班排宿舍里,沐浴室、烘干室、学习室、活动室等供战士生活、学习和娱乐的设施一应俱全。此外,还有中央空调、灯光球场等,彰显着现代化军营的便利。
“这些年,我们旅真是一年一个样,几年大变样。”亲历部队变化的雷刚感慨万千,“入伍后的这些年,连队从低矮的平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全连一台电视变成了每班一台,请假外出洗澡变成了天天用太阳能热水器沐浴……”
一张张照片,一段段话语,浓缩的是部队发展的轨迹,见证的是国家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
“部队营区为什么会有这些新变化?”旅党委组织官兵围绕“变化源头在哪里”展开热烈讨论,引导大家明白营区的变迁,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日益富强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