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报告文学经历了转型、成熟、繁荣的发展历程;军旅报告文学始终坚守着军人品格与时代精神,在题材、形式、思想等方面不断追求突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带有强烈问题意识的思辨写作,到九十年代写作格局的全方位拓展,再到新世纪以后有影响力的作品系列化、代表性的作家风格化、创作主客体的多元化——四十年间,中国军旅报告文学紧扣时代脉搏、聚焦军旅现实,在一次次盘整后接续前行,又踏上更高的阶梯。
一
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反思型”报告文学的异军突起,中国军旅报告文学进入第一次转型期——深耕战争题材的同时,回归“人”的真实。
在这一时期的军旅报告文学作品中,对军人价值的探究、关于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思考等等成为主潮,军人形象也得以更加立体化的呈现。《“蓝军司令”》的发表,带给读者的冲击力和震撼力是前所未有的。一方面是因为在内容上,作品触及了我军战术演习中“红军一打就胜、蓝军一触即溃”的固有模式,对旧的军队训练体制、观念进行了深刻反思;另一方面在人物表现上,它还原了真实的军队、真实的英雄——“蓝军司令”王聚生颠覆了被配合、被消灭、被战败的“蓝军”刻板印象。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得作品具有极强的时代穿透力。
袁厚春的《百万大裁军》以恢宏的气势,真实再现人民解放军精简整编这一重大历史性事件。作品既有整体性的宏观扫描,亦有微观性的个人命运的观照;既写出了中国军人的牺牲奉献,也反思了当时部队中存在的问题积弊。钱钢的《唐山大地震》则突破了单纯灾难题材的写作模式,从多重视角写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作为新时期全景式报告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为军旅中长篇报告文学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
二
进入1990年代,军旅报告文学写作格局由现实向历史、由军队向社会全面扩展。《中国革命斗争报告文学丛书》《中国抗日战争纪实丛书》《红军长征纪实丛书》等大型丛书的陆续推出,不仅全面梳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历次重大战役、战略行动、历史事件,也收获了如王宗仁的《历史,在北平拐弯》、江深和陈道阔的《淮海之战》、徐志耕的《南京大屠杀》、黄济人的《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马泰泉的《拥抱与决裂》、郭晓晔的《东方大审判》等一批精品力作。
随着和平生活的不断持续,许多军旅报告文学作家将视线投向更加开阔的生活领域,在日常生活经验中表现崇高情感和英雄精神。王宗仁的笔触聚焦青藏线上的解放军官兵,他们长年生活在平均海拔高度四千米、终年积雪、严重缺氧的青藏高原,在这个“离死亡也近了”的世界,他们要经历正常人难以想象的不正常人生——与自然抗争,与死亡搏斗,甚至是与自己的灵魂的厮杀——神圣的献身精神背后是英雄平凡真实的面孔。此外,胡世宗的《最后十九小时》、陈歆耕的《下士徐诚》、吕永岩的《人马座》等作品视点下沉,在看似平凡的“小人物”身上,建构出打动人心的当代军人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