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直接决定着地导部队的机动能力,关乎着战斗的胜败。入伍16年的特种车老司机马亚峰,开车13年,安全行车13年,随着递交转业申请的同时还有一封“请战书”。面对机动数百公里到摄氏零下十几度的戈壁执行任务,他坦言——
“再次驾驶军车出征,知足了!”
“老马,别人是忙着收拾东西订票回家,你却整天围着车转,还要参加任务,不想嫂子孩子呀?”一个多月前,战友满怀疑问。
“以后在家的日子长着呢,这还是你嫂子‘特批’的呢。”说着,马班长笑了笑,转身钻进驾驶室,发动车辆,气、电、油路等一一仔细查看,开始任务前的最后一次检查。
马班长所在部队组建不久,去年陆续换装,重型兵器车辆随之增多,车况新,问题也多,对驾驶员的要求明显提高。得知任务地气候恶劣,特种车司机又少,眼看离队日期已成个位数,他心里总放心不下,想随队保障。妻子得知后,对他的想法很支持。
对于妻子的理解,马班长心中又多了一丝愧疚。前年,老家打来的一通电话,让老马乐得合不拢嘴,“又要当爹了!”几个月后,老马被要求带队去外地,参加上级组织的为期两个月的培训,去的都是各大单位骨干力量和技术大拿,学习机会难得,日常管理也极严。眼看妻子的预产期渐渐临近,本想请假回家照看,可当电话拨通时才得知,孩子已经提前5天出生了。
而这一切,妻子没有任何埋怨,还安慰起老马,“领导器重你,机会难得,咱可不能拖后腿。你好好学,学完再回家,家里不用担心,都好着哩!”说完给他拍了一张儿子的照片。当他回到家时,已是半个月后,带回家的不但有一份牵挂,还有一个“优秀学员”的荣誉证书。
“走四方,路迢迢水长长,迷迷茫茫一村又一庄,看斜阳,落下去又回来,地不老天不荒岁月长又长……”这首《走四方》经常萦绕在耳畔,马班长随口哼唱,一解长途行军的枯燥。 13年的行车时间,他都记不清自己走过了多少地方,但无论到什么地方都不敢有丝毫松懈。
开特种车和普通车辆不一样,技术过硬的同时,心理素质也要过硬,而马班长的过硬素质,是一次次任务磨砺出来的。几年前他随队入藏执行任务,当时由于铁路限制,他和战友接到用车辆负责运输火工品的重任。从格尔木出发,途中要穿过可可西里无人区,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还要在限定时间内与大部队汇合,任务的艰巨可想而知。
这一种,不但要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还要确保物资的安全。最终,老马他们高标准完成了任务。后来得知,由马班长协调修理工根据高海拔、多山地特点,针对大型车辆研发的某降温系统发挥了大作用,有效提高了部队运输保障水平。
进驻后不久,一名战友因高原反应身体不适,晚上10点多钟突然出现昏迷状况。紧急时刻,老马接到连夜送战友去医院的命令。驻地距离最近的医院有270多公里,而且三分之二是山道,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落差几十米的雅鲁藏布江。艺高人胆大,马亚峰只用了2小时40多分钟,就将战友送到了医院。医生接诊后说,再晚一些就会有生命危险。
“赶这种夜路,你害怕吗?”“当时只想让战友早一点到医院,别的也顾不了那么多了!”提起这事,马班长还心有余悸。
在同事眼里,马亚峰也是“马老师”。这些年,每次大项任务归建,他都会第一时间总结任务地环境对车辆的影响,有机会就去当地汽修工厂和4S店“充电”。通过翻阅大量书籍,编写了部队通用车辆常见故障和维修方法手册,还经常利用学习时间与战友分享驾驶技术和经验,带出了多位“红旗车手”。随着新条令颁布施行,手机使用规定落地后,老马主动建立起汽车技术交流群,定期分享车辆知识和自己的排故经验,受到大家欢迎。
“任务有他在,心里踏实。”这是领导对老马的评价,更是对一名老兵的肯定。接到紧急机动数百公里的命令,部队闻令而动,马亚峰驾驶兵器车辆不但高标准完成任务,还与车辆抢修组共同保障了梯队的安全到达。
随着任务的出色完成,老马的军旅生涯也即将结束。“以前跟兄弟们一起摸爬滚打,如今转身要离开,还真有些不习惯,能够再次驾驶军车出征,知足了!就是这心里头……”没说几句,马班长眼角就泛起泪花。
临走前,老马独自一人去了趟荣誉室,在里面待了许久。也许在他看来,这是对16年军旅生涯的最完美的告别,就像老马在请战书中写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何况老马正青春,愿请战,再出征!
解放军报记者部·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