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星:在历史联结点中寻找中外军事交流的共鸣(上)

来源:海峡之声网 作者:鞠先鹤 杨涛 责任编辑:焦国庆 2019-01-15 20:27:00

丝绸之路上的“石榴外交”

记者:2015年底,您出访伊朗留下了堪称经典的丝绸之路上的“石榴外交”,请您先谈谈“丝绸之路”如何成了一个聊不完的话题?

王卫星:我和伊朗的朋友讲,中国有句古话,“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古波斯也有类似的谚语,“人心之间,有路相通。”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就派了副使访问安息,建立了政府间的关系。到了公元7世纪的唐代,两国的往来达到鼎盛时期。在萨珊波斯王朝时期,他们遭遇外敌入侵,唐朝还厚待、礼遇三代波斯国王,留下了扶危济困、情深谊长的千古佳话。

王卫星与伊方专家举行座谈

中国和伊朗是亚洲东西端的两个大国,都有着古老的文明,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如果说,历史上中伊两国为开辟陆海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文明交融,作出了重要贡献,那么今天两国的友好交往,更是对“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的继承和弘扬。听了这些故事,陪同我们的伊朗朋友有些目瞪口呆,说自己对有的事不太了解,现在对中国和伊中两国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入了。后来访问的过程中,伊朗朋友还不断向我们咨询“一带一路”的情况,表现出了强烈的合作意愿,有的还甚至提出了具体合作的路线图,强调伊方愿意与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将伊朗的东向政策和中国的向西开放对接,希望在传统的能源合作基础上,拓展产业合作,将中国的优质富裕产能与伊朗的推进工业化需要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一些伊朗朋友还提出,伊朗经济发展的第六个五年计划也可以与我们的“一带一路”实现战略对接。可以说,历史与现实中的“丝绸之路”成为一个聊不完的话题。

记者:请您和我们分享一下在石榴故乡讲的三个“石榴趣事”吧?

王卫星:好的。第一个事是“石榴东进史”。我们知道,石榴,学名安石榴,取义“来自安息国的石榴”,因为古安息国正是石榴的原产地。而石榴也是我的家乡,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的驰名果品,石榴花更是古都西安的市花。

我和伊朗的朋友讲,根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40年博望侯张骞奉汉武帝的旨意出使西域,促进了亚欧大陆各国的交流。临潼的石榴正是张骞出使西域得到种子而带回来的,并种植在骊山温泉宫(即后来的华清宫)的禁苑内,这就是最早的临潼石榴。这种异域奇果最初只供皇亲国戚们赏玩,后来才慢慢成为百姓家中可以一见的水果。

成熟的石榴果实(资料图)

我讲,石榴在中国被视为“吉祥果”。中国人是向来喜欢红色的,满枝的红石榴花象征了繁荣、美好、红红火火的日子,所以民间有许多与石榴有关的乡风民俗。历史上,石榴象征着多福多寿、长命富贵。又因为“石榴多子”“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喻示着人丁兴旺、民族繁荣。一直到今天,中国的民间还有石榴书画、石榴肚兜、石榴饼模、石榴篆刻、石榴剪纸、石榴发绣、石榴摄影、石榴荷包、石榴地毯、石榴面塑、石榴托盘,甚至有石榴首饰等等。

我说,仅我的家乡临潼目前就栽植石榴12万亩,年产8万多吨,产值达5亿元以上,远销东南亚和荷兰等西欧国家,果农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伊朗朋友听了我的讲述连连感叹,没想到这些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小小石榴竟然成为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重要历史见证。

介绍完这些民俗趣闻,我带有总结性地说:“石榴不仅见证了中伊两国人民沿着丝绸之路,开展友好交往的历史,而且预示着两国合作还将收获更多的硕果。”大家听了纷纷鼓掌,点头称赞。

西安华清池内五间厅下的石榴树,相传为杨贵妃亲手所栽

第二个事是“杨贵妃与石榴裙”。我对伊朗朋友讲,根据历史记载,在唐盛时期,杨贵妃就对石榴情有独钟,她特别喜欢吃石榴,观赏石榴花,更爱穿石榴彩裙。为此,唐明皇顺其所好,在华清宫到处栽上石榴(今华清池内五间厅下的那株石榴树相传即为杨贵妃亲手所栽),供她观赏,并且下令专人为她酿造石榴美酒。一天,唐明皇设宴招待群臣,让杨贵妃献舞助兴,贵妃借酒撒娇,向唐明皇耳语,说众臣对她不施礼、不恭敬,不愿献舞。唐明皇当即下令,所有文官武将以后见了贵妃,要一律施礼,拒不执行者将以欺君之罪严惩。众臣们无奈,自此以后见了贵妃,个个都要下跪施礼。国粹京剧中的经典剧目《贵妃醉酒》,也反映了这一情态。久而久之,“石榴裙”就成为中国古代年轻女子的代称,人们形容男子被女人的美丽所征服,就称其“拜倒在石榴裙下”。从此,石榴裙也开启了唐代妇女的穿衣风尚,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形成了流传千年的“石榴风尚”。

第三个事是“杨贵妃手植石榴树”。当我讲完杨贵妃与“石榴裙”的故事,伊朗的朋友听得如痴如醉。我说,一千多年过去了,华清宫历经沧桑,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风貌,但那株石榴树依然临水而生、盘根错节,苍劲有力、枝繁叶茂,树的主体部分已经挣脱池塘围栏的束缚,倾斜着向水面生长。

王卫星向伊方展示杨贵妃手植石榴树照片

有位朋友好奇地问了一句:“‘杨皇后’一定很漂亮吧?”一时间,大家都说,想要亲眼目睹一下这位美丽“皇后”的芳容。出访之前,我请朋友在华清宫拍摄了“贵妃出浴”“唐明皇与杨贵妃起舞”的雕塑以及杨贵妃亲手栽种的那株石榴树的照片。当我拿出照片,大家非常高兴地争相传看。我打趣地说:“照片我带了一些,但‘皇后’只有一位,就送给在座的军衔最高的朋友——瓦希迪将军吧,石榴树的照片可以送给每个朋友一张。”瓦希迪将军高兴地说:“这是中伊两国人民友谊的一个见证,我们一定要好好珍藏。”

王卫星与中国驻伊大使庞森交谈

我们结束访问行程,准备离开德黑兰时,前来送行的伊方军官告诉我,瓦希迪将军特意准备了两箱伊朗的石榴,请王将军的“皇后”品尝,而且已经送上了飞机。这份出乎意料的礼物让我既惊又喜。中国驻伊朗的庞森大使得知来龙去脉后,高兴地称赞:这次访问是一次成功的“石榴外交”。

“丹麦永远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记者:应丹麦军方邀请,2017年12月10日至14日,您率军事科学院代表团参访丹麦皇家防务学院。谈谈与丹麦军方人员的有趣交流?

王卫星:丹麦访问期间,丹麦皇家防务学院院长、丹麦前海军司令尼尔斯·王少将出面接待了我们代表团一行。丹麦的朋友和我们讨论了很多的话题,但他们提及最多的还是关于中国的发展战略问题。因为这些都是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特别关心的问题。尽管丹麦在地理位置上与中国相距比较遥远,但女王认为,现在的世界地缘政治秩序正处在转折点上,中国是在世界范围内有着重要影响的大国,中国的安全影响着世界,也影响着丹麦的安全。因此,要求他们要多倾听中国的声音,多了解中国的看法,知道中国究竟怎么想的。

丹方举行的研讨会,邀请了许多欧洲国家的朋友,他们同样也对中国这个东方古国充满好奇。对于他们所提及的种种关于中国的问题,尤其是疑虑甚至误解,我充分利用座谈、研讨、餐叙以及其他交流机会,耐心细致地一一作答,在很大程度上赢得了他们的理解和信任,使他们对中国改变了看法,有了新的了解、新的认识。

很巧的是,我与尼尔斯·王是同年出生,也是同年参军服役。尼尔斯·王在和我交谈时,还兴致勃勃地讲起他的两个小孙子的故事。我也给他讲起自己的小外孙的俏皮趣事,这时的我们不再是会谈代表,只是两个畅谈儿孙之乐的长者。他还特意送了一盒丹麦曲奇饼干,让我带回家给小外孙品尝,并告诉孩子,这是丹麦将军爷爷送给他的礼物,希望以后小朋友们能够见面相识,将丹中友谊传承下去。

王卫星和尼尔斯·王将军与两名丹麦皇家乐队成员合影

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有一件事,就是双方送别。当时的告别宴会在卡斯特雷特要塞的海军军官协会举行。受丹麦朋友的热情所感染,我发表了一次即席演讲,效果很好。晚宴接近尾声的时候,我们正沉浸在依依惜别的情绪中,没想到尼尔斯·王将军留有后手,为中方代表团安排了一个小惊喜。尼尔斯·王向门外挥挥手,两名丹麦皇家乐队的成员突然走进宴会厅。他们头戴毛茸茸的黑色熊皮帽,身着黑衣、蓝裤、古军装,敲着军鼓、吹着风笛步入宴会厅。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将军还为晚宴安排了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欢送仪式,一路演奏将我们送上车。

我对尼尔斯·王将军说,丹麦永远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尼尔斯·王热情回应,他愿意倾尽绵薄之力,推动两国两军关系深入发展。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