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丰碑康西瓦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吴苏琳

康西瓦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在雪域高原巍然耸立。 石 磊摄
写在前面
展开大比例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叶城县沿219国道(新藏线)蜿蜒而上,在皮山县赛图拉镇三十里营房东南72公里处,人们很容易找到以居民地形式标示的地形点——康西瓦。
康西瓦,维吾尔语“有矿的地方”。昆仑山与喀喇昆仑山两大山脉在此相拥,形成了新藏线上著名的康西瓦达坂。站在海拔4269米伸手接天的达坂向东南方向眺望,寂静荒凉的山坡上有一座高耸的纪念碑,纪念碑所在地就是被高原官兵视为心灵家园和精神高地的康西瓦烈士陵园。半个多世纪以来,107位中国军人静静地安卧在冰峰雪岭之间。他们排列成整齐的方阵,背靠祖国的大山,面向耸入云霄的战场,以永远年轻的生命和无言的忠诚,守卫着祖国的边疆。
遥祭康西瓦
■丁增义
少年心事在天涯,
纵马昆仑未顾家。
鼙鼓惊催长戟举,
烽烟骤涌夕阳斜。
一川风雪侵霜鬓,
几缕戎装洗素沙。
杯酒阶前追旧事,
故人泉下忆黄花。
“烈士们离不开康西瓦,就让他们在那里安息吧”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军队在世界屋脊被迫展开了一场举世瞩目的自卫反击作战。在空气稀薄、高寒缺氧、人类无法长期生存的极端环境中,参战部队以坚定的意志、果敢的行动,摧枯拉朽、势如破竹地取得了全面胜利,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在那场迅雷不及掩耳,秋风扫落叶般骤起、骤进、骤停的高强度、快节奏高原亮剑中,数百位中国军人的生命在正值青春的花开时节、在翻卷的战火和弥漫的风雪中瞬间定格,永远的18岁、永远的20岁、永远的年轻!
战斗结束后,出于道路极度险峻、运输极端困难等因素考虑,西段方向一部分烈士被转到山下的叶城县烈士陵园。还有一部分烈士在当时的新疆军区康西瓦前指附近安葬。它背靠巍峨昆仑,面向喀喇昆仑,脚下是终年流淌的喀拉喀什河,是高原自然环境相对较好的地方。
1965年5月,新疆军地拨出专款,为烈士刻字铭志,将其命名为“康西瓦烈士陵园”。截至2019年4月,陵园共安葬烈士、因公牺牲和病故的革命军人107名。
硝烟渐散,西线平安。康西瓦前指和部队相继撤销或移防,长眠于此的烈士就成了康西瓦的“主人”。
由于康西瓦远离内地、新藏线艰险难行、高海拔环境常人难以承受,烈士的亲属们很难到现地祭奠,唯有那发黄褪色的革命烈士证明书,承载着军人为国捐躯的荣誉和亲人无法释怀的思念。
2000年8月,新疆军区计划将安葬在康西瓦的烈士迁移到山下叶城县烈士陵园。边防某团奉命派出一支小分队前往康西瓦进行前期探查。在70余公里的新藏线上,运输车连续爆胎,最后又熄火“罢工”。官兵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小心翼翼地开启一座烈士墓,随即被眼前的情景震撼:三十多年过去了,烈士的遗体保存得极为完好,一切的一切如同发生在昨天。小分队当即恢复烈士墓原貌,迅速向上级汇报情况。
此事在喀喇昆仑和新疆军区各级机关引起高度重视和强烈反响。首长们说,烈士们离不开康西瓦,就让他们在那里安息吧。从此以后,再没有人提烈士陵园搬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