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为文职 终身为强军
——空军首批公开招考文职人员岗前培训掠影

图为空军勤务学院正在组织文职人员战术训练。窦斌 摄
彭城四月,春和景明。空军勤务学院内,空军首批聘用军事经济类文职人员刚刚结束中期考核,完成了“军旅人生”的考核首秀。翻开考核单,评定成绩让记者眼前一亮:参训学员合格率93%,优良率67%,先后有22人被评为训练标兵,18人被评为业务骨干。
一个多月前,他们有的是职场经验丰富的“70后”,有的是初出茅庐的“90后”,有的是“双一流”高校的高材生,有的是初为人母的年轻妈妈。一个月里,经过思想政治、军事训练、职业素养、岗位业务等方面的加钢淬火,他们从艰辛中体味“兵之初”的酸甜苦辣。如今,来自五湖四海的他们有了一个统一而正式的名字: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文职人员。
一堂体会交流课——
角色转变从“心”开始
“成为文职人员是我的一次新生。这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工作,更是炽热的情怀。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让我感到文职人员名字里虽然有‘文’,族谱却姓‘军’,同样需要铸牢军魂……”
窗外皓月当空,“一朝为文职,终身为强军”专题党小组会现场,学员魏宇的一席话道出了自己的切身感悟。
去年3月,在中学任教的魏宇无意间看到林虎将军去世的消息。“飞将军”七十腾挪“眼镜蛇”,古稀之年酬壮志,林虎驾机搏长空的故事令他热血沸腾。“这辈子要当一名空军”的念头萦绕脑海挥之不去,奈何早已错过入伍年纪,魏宇只好把遗憾深深埋在心底。
空军招考文职人员的消息一发布,魏宇兴奋地看到另一种加入蓝天方阵的可能,便毅然报考。经过艰苦努力,他如愿穿上“孔雀蓝”。
“我们入校第一课就是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强军思想,读的第一本书就是《习近平论强军兴军》,学唱的第一首歌就是《强军战歌》。党史军史教育让我明白,作为文职人员,最重要的是从思想深处先‘入伍’,铸牢军魂,摆正姿态。”
魏宇的发言引发学员杨佐皓强烈共鸣:“以前总觉得‘家国情怀’这样宏大的词汇离自己很遥远,可出国留学让我有了不一样的体会。”回想起在新西兰求学期间的那些瞬间,杨佐皓至今心绪难平,“个别人为迎合当地主流价值观而发表荒唐的媚外言论,反倒坚定了我回国报效国家的决心。”
3月份,安排在淮海战役纪念塔的第一次党日活动让杨佐皓对家国情怀有了更深的感悟。
“此次战役中,全体指战员冒风雪、涉冰河、架人桥、闯火阵,逐村逐屋激战、一沟一堡争夺……英雄的伟大业绩与日月争辉!烈士们的革命精神万古长青!”杨佐皓笔直站立在纪念塔前,将碑上铭文一字一句诵读。
一路走过,轻抚着塔下围廊里镌刻着的3万多烈士名录,脸庞上早已雨水泪水混杂,脑海中涌现出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在民族危亡之际提出的 “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浓云、细雨、冷风,阴沉的天气让碑身“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九个鎏金大字更显庄重肃穆。离开前,杨佐皓转身向纪念塔敬了一个利落的军礼。
第三党小组会现场,学员郑月秋对自身定位的清醒认知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文职人员是军队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姓‘军’为战,担负着服务保障备战打仗的重要职责,虽不着戎装上战场,却同样是一名‘战斗员’。几堂政策法规教育课后,我慢慢掂量出‘文职’在打仗中的分量。”
入职前,郑月秋就职于某世界知名公司,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如何立足岗位把专业优势转换为对战斗力的贡献,成为她思虑最多的问题。
“军队和地方在财务制度上不尽相同,培训中专门安排职业素养提升和岗位业务基础专题授课,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工作衔接。”郑月秋谈到,“唯有不断强化责任意识,提升业务本领,才能更好地服务强军、保障打仗。”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培训通过政治教育强化军魂意识,帮助文职人员把思想这个‘大者’持稳,让转变从‘心’开始,引导他们在未来职业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空军政治工作部兵员与文职人员局局长俞旭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