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那些永不会逝去的热血青春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郑蜀炎 责任编辑:丁杨 2019-06-03 10:18:00

插画:方 汉

军人的价值是什么?

正像一首歌唱的那样:“军人的价值在哪里,无怨无悔做奉献。”奉献对于军人来说,是无悔的选择。穿上这身军装,奉献就成了青春的名片。

既然选择了远方,就注定风雨兼程;既然选择了边关,就注定谱写奉献的诗行。高原、孤礁、国门、哨卡……只要是祖国的土地,不论多偏僻和荒凉,总会有人驻守。风餐露宿、爬冰卧雪,远离酒绿灯红、轻歌曼舞。在边防军人心里,始终有句话“我与太阳最近,我与母亲最亲”,始终认定“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

边防军人永不逝去的青春,是他们永远的“诗与远方”。当需要选择坚守时,他们会矗立成一座沉默的山、一棵茁壮的树。当需要选择更远的远方时,他们会留下坚定的脚印、伟岸的背影。

——编 者

将年代作为年龄的标志性刻度是一种时尚——00后,90后……然而,任何年代、甚至任何年龄都不是构成青春的唯一证明。记者生涯走军营,履迹见证、笔底所写的许多新闻已经成为历史,但正如法国历史学家费弗尔所言:“历史既是关于过去的科学,也是关于现在的科学。”

有一种生活离我们很遥远,有很多情节超越了我们的想见。可无论历史的天空下如何千帆过尽,万里边关那些灿如朝霞的青春,那些激扬燃烧的热血,永远鲜亮地记载着戍边人追逐梦想的岁月风华。

1.青春已经融入壮丽河山

一路欲雨欲烟,走进独龙江,满眼花媚叶明,一片云青水澹。虽有万般风景在眼前,可同行的战友却缓缓地说:应该先到巴坡村看看他们。

山谷流云,天高风骤。要去的是独龙族群众称为“圣地”的地方——独龙江烈士陵园。安葬在最高处的张卜是边防部队牺牲在独龙江的第一人。

那年,这位白族小伙子在巡逻途中突发急病,虽然上级立即指示空军空投下了急救药品,可在几乎与世隔绝的独龙江,由于没有任何航空资料,投下的药品掉进了茫茫的峡谷江涛间。独龙族群众和战士们点着火把彻夜在山上搜寻,但还是被死神抢先了一步……

有关张卜的事迹,早已语焉不详、难以追溯。伫立在这位24岁牺牲的士兵墓前,那块50多年前用高黎贡山岩石凿出的墓碑早已斑驳不堪,可镌刻着的4个大字依然那么夺目——青春·光荣。

无法考证当时战友们为什么选择了如此简单的碑铭,但这几个字表达的青春情怀和深深眷恋,胜过万语千言,瞬间让我泪流满面。

拥有这般青春与光荣的,还有相继长眠在独龙江畔的另外7名边防战士。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我记下了这些年轻战友们的名字,也记住了他们永远凝固在边疆的年龄——“18-24岁”。

青春已经融入壮丽河山,春风中那些摇曳的花朵,该是他们挥舞的手臂;眼睛仍然在瞩望滔滔江水,星空间那些闪烁的微芒,应是他们年轻的眸光。

今天,独龙江已经奏响跨越千年的脱贫之歌,大峡谷“每天都在山歌里醒来”。在这歌声中,我突然明白了碑上铭文的含义——青春,因属于祖国而光荣。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