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井延坡工作室丨“八一五”致香港:历史的回声 深刻的警醒
■井延坡工作室
74年前的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广播《停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战终于赢得胜利。也就是在那一天,香港结束了3年零8个月的日占时期。
让我们将时针回拨到1941年12月8日。距离震惊世界的袭击珍珠港事件刚刚过去6个小时,另一场偷袭便在“东方之珠”上演。日本法西斯军队出动36架轰炸机袭击香港启德机场和九龙湾水上飞机停泊处,港英当局军用、民用机队遭受毁灭性打击。与此同时,日军舰队也从海上封锁了整个香港。
自12月8日日军空袭香港并封锁海面,至12月25日时任港督杨慕琦签署降书,香港战役仅仅持续18天就宣告结束。而事实上,日军突破号称“新界马奇诺防线”的“垃圾湾防线”,仅仅用了2天;攻击港岛用了7天。也就是说,驻港英军的实际抵抗时间,甚至不足10天。
这是一个大大出乎作战双方意料的结果。战前,英军方面乐观地认为:九龙半岛的防线至少可以守半年,整个港岛可以守一年。而日军最初的估计是:半年时间才可以拿下整个香港。

1941年12月11日中午,英国守军司令莫德庇下令撤出九龙和新界。图为经过新界地区的日军228步兵联队。(资料图)
英军对香港的战略地位曾高度重视——香港有“东方直布罗陀”之誉,水陆交通便利,维多利亚湾水深浪缓、港湾宽阔,是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成为英国远东舰队的母港。自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到1941年时任港督杨慕琦向日本无条件投降,英国在香港的殖民历史正好持续了一百年。
在这一百年的时间中,英国成功将香港经营成了在远东地区赚取利益的“桥头堡”。这里不仅是远东地区的重要海运枢纽,更有无数来自中国内地的资源从此转运海外。然而,无论这一百年间,香港在英帝国进行经济掠夺、军事干涉的布局中做了多少贡献,说到底不过是距离不列颠群岛航程18000多公里的一块“飞地”。于是,当二战的烽火在欧亚大陆燃起,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认为,固守或驰援香港都是没有希望的,所以宁愿削减投入香港的防务经费和守军,以集中全力保卫本土,必要时就放弃香港。
据参加过香港战役的加拿大籍士兵麦克唐奈回忆,当战斗进入残酷的巷战肉搏阶段时,部队曾接到丘吉尔的所谓“坚守”命令:不能投降,全力摧毁日军,拖住他们,争取时间,绝不妥协,不放弃香港岛。
与这一“血性”十足的命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时任港督杨慕琦与日本侵略军的议和速度。12月25日17时50分,杨慕琦派军使与日军师团参谋长阿部大佐商谈投降事宜,18时20分杨慕琦亲自到日军38师团司令部,正式表示无条件投降,19时整与日军23军司令官酒井隆签订《停战协定》。
从派出军使进行实质性接触,到最后签署投降协定,总时间不过70分钟,这个速度快得让守岛英军自己都难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