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边海防学院上好国防安全课——
安不忘危,守疆卫国强边关
■刘永强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吴国东
“这一课让我对国家安全和边海防建设有了新认识,更感到边防军人肩上责任之重大。”走出教室,来自西藏军区某边防团的张城铭兴奋地跟同学聊了起来。看来,西安连续的阴雨天气并没有影响他的心情。
当天,陆军边海防学院学员二大队领导李智围绕“新时代的中国国防”,为新学员们上了一堂国防安全形势课。声情并茂、图文结合的讲解,让这些来自祖国边海防一线的学员们听得激情澎湃。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仗着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大小上百次的外敌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授课人打开课件,以一段画外音导入当天授课的主题。甲午战争、“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一张张图片承载着民族的屈辱史在眼前闪现,整个教室一片寂静。
我国与14个国家陆地接壤,与8个国家隔海相望,陆地边界长2.2万余公里、海岸线1.8万余公里……电子屏幕上,一段文字资料滚动而过。随后,一张中国地图全屏呈现。只见,漫长的边境线上,动漫制作的国门接续闪现,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
“边海防强大则国泰民安,边海防孱弱则国危民殃。”回顾祖国边海防的变化,该学院教授侯胜亮反复提到“今非昔比”四个字。他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边海防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万里边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安不忘危,盛必虑衰。”长期关注边防建设的侯胜亮,与学员们聊天总离不开边防话题。他说,我国地缘战略环境日趋复杂,面对多方向安全压力;海上安全环境更趋复杂,对我国安全战略全局的影响更加明显。为此,必须以强烈的忧患意识搞好边海防建设,建强确保国家安全的第一道屏障。
“当兵到边关,喜马拉雅山……”《当兵到边关》的旋律回荡在校园里,意犹未尽的学员们依然在讨论着。他们身后的文化墙上,学员们走过的足迹串联成一条条射线,以“西安”为原点向祖国的四面八方延伸;一座座边关哨卡上插满小红旗,仿若星星之火燃遍祖国边陲!
江西南昌学生上好革命传统课——
继承遗志,少年强则中国强
■陈章俊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曹先训
“1922年,方志敏在法国公园门口看到写有‘华人与狗不准进园’的牌子,感到从来没有过的耻辱,立志建一座属于人民的公园。后来,他在赣东北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横峰县葛源镇葛源村,亲自筹建了列宁公园……”
开学第一天,武警江西总队南昌支队二十一中队排长吕洋,受邀来到南昌经开区空港花园学校,以《继承先烈遗志 吾辈奋发图强》为题作了场主题报告。一幅幅照片、一段段视频、一个个红色故事,让充满阳光的学生们陷入沉思。
“在学生心中种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据该校校长赵和能介绍,武警官兵跟学校师生结成共建对子以来,以当地革命遗址遗迹、纪念馆等红色资源为载体,不断丰富教学方法与形式,引导学生在传统资源的再现学习中触摸历史、铭记传统、体悟精神,将红色基因镌刻在心中。
“这些梭柁树就是方志敏烈士当年亲手种下的……”讲台上,吕洋一边播放着有关列宁公园的视频短片,一边为大家讲解。从视频影像中,学生们看到,80多年后的列宁公园内绿树成荫,白鹭欢歌,小桥流水。闲暇之余,群众在园内休闲、玩耍。
“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是他们的心愿。”视频中传来葛源村村民周子根的同期声,听了让人动容。周子根的爷爷当年就参与了列宁公园的修建。他介绍,在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内至今还保存着当年的银库,方志敏当时经手的款项有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他都一分一厘地用之于革命事业。
1935年1月29日,方志敏率红军北上抗日途中遭敌军围追堵截,在江西怀玉山被俘。同年8月6日,在南昌下沙窝英勇就义……
历史的回音萦绕耳边,先烈的事迹激发力量。
“把革命老区建设好,就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老师周婧的话,打破了现场的沉静。手里拿着一份报纸,她给大家读了一组数据:截至今年初,江西的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385万人减至50.9万人,近3年江西有18个贫困县脱贫,最后7个贫困县今年将全部摘帽。
今日之中国,已如他所愿。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报告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全体师生齐刷刷站了起来,饱含激情地朗诵《少年中国说》。整齐洪亮的声音震撼人心,在红色热土上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