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骋南海之滨的“土海军”
港九大队既是陆地猛虎,又是海上蛟龙。这支队伍与兄弟部队护航大队一起,被誉为中国的“土海军”。日军侵占香港后,开辟了从广州经香港、汕头至台湾的海上运输线,把从华南掠夺的战略物资运往日本,再由日本运输武器到东南亚和中国战场。为了破坏日军的运输线,港九大队海上队扩编为海上中队,苦学苦练海上杀敌技能,从“旱老虎”变成了“深水龙”,游弋在大鹏湾内及九龙西贡沿海至担杆岛附近,出奇制胜、以弱克强,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海上游击战,创造出一套小船打大船、木船歼灭机动船的宝贵经验。
1943年11月下旬,海上中队两艘武装船在西贡以东果洲的外海巡逻,发现从汕头方向驶来1艘日海军机帆船,拖带着1艘武装木帆船,逆风向香港方向航行。海上中队立即投入战斗,1号船顺风斜插敌船,2号船绕向敌船左侧截其后路,并集中火力猛烈射击敌船。日机帆船突然遇袭手忙脚乱,一边还击,一边赶紧切断拖带的武装木帆船的缆绳,仓惶向香港逃窜。海上中队顺利缴获武装木帆船上的全部物资,船上的数十吨白纸刚好解决了我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机关报《前进报》的急需。
海上中队如同蛟龙翻江,不仅扰乱了日军的海上交通线,还直捣日军巢穴,有力地配合了地面部队作战。1944年8月16日,海上中队派出两艘武装船,夜袭停泊着3艘船的日军大鹏湾内黄竹角据点。我1号船直插右侧敌船,双方轻重机枪同时开火;2号船趁机从左侧隐蔽接敌,离敌船30米时突然向敌投掷2枚鱼炮(甘油炸药制成的炸药包),引起敌船大火。此时,1号船借势逼近右侧敌船,投掷鱼炮,敌船一声巨响后火光冲天。中间敌船见势不妙立即升帆企图逃窜,1号船船头战士迅速用长篙钩住敌船帆绳,随后纷纷跃上敌船,于拂晓前顺利结束战斗,击沉日船3艘,毙伤敌38人。
在3年多的海上游击战中,港九大队海上中队与护航大队一起,共击沉敌船7艘,俘获43艘,击毙日军52人、俘36人,日军溺亡40余人,击毙伪军近百人、俘50余人,缴获轻机枪5挺、步枪50支、山炮1门及大批物资,为破坏日军海上运输、保护我方交通队和商旅安全、抢救物资等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如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政委尹林平所指出的,中国的“土海军”驰骋于南海之滨,“使大亚湾和大鹏湾成为我军的内海,应予高度赞扬”。
重要的中转站与安置点
香港沦陷前,港九地区已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物资、药品、武器、弹药的重要补给地。香港沦陷后,港九大队将收集的英军遗留物资和武器弹药,连同每次战斗后缴获的大部分战利品,都源源不断运回内地,送给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同时他们还利用香港物资集散地的优势,帮助党组织和游击队搜集、运送物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指战员们的衣服、日用品及各类药品等,不少也都来源于港九地区。日本投降后,港九大队积极转移武器弹药,就地掩埋或设法运回内地,还将收缴的日军汽车转给当地汽车行,为以后部队活动积蓄了经费。
由于港九地区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因而也成为敌情紧张时部队休整或转移伤病员的重要安置点。1943年1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总队惠阳大队在梧桐山战斗中有10余人负伤,便被运至港九沙头角三亚村附近茅寮治疗。在物资短缺的情况下,港九大队医务人员宁肯自己挨饿,也将仅有的菜粥让给伤病员。1944年,护航大队大队长刘培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必须进行手术治疗,也是由港九大队在当地群众帮助下转送至香港医院,手术后又在西贡医疗点休养了一段时间才返回部队。
此外,随着港九大队游击战争的发展,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1942年由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扩编而成)的机关报《前进报》社曾一度进驻沙头角和大埔地区。大量的报纸通过交通站发向驻港日军、伪政府和广大民众,成为游击队攻心制胜、鼓舞士气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