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胜利走向胜利,为人民奔走四方
“缅怀逝者,祝福唐山。”
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44周年祭。当年地震中那些黑白照片再次出现在网络上,让人们陷入悲痛的回忆。
看到这些照片,“00后”士兵李康宁不由想起了一把军号——
冬日午后,天空阴沉沉的。李康宁被指导员带到连队荣誉室。刚来连队一年,就要和指导员这么郑重地单独谈话,这个年轻人心里有些忐忑。没想到,指导员还没开口,先交给他一把军号。
“人们因为平型关记住了我们,但是我们连可不仅仅打了这一仗。”指导员告诉他,“抗美援朝、唐山大地震、大兴安岭救火……走出平型关,我们作为主攻连、突击连,吹响了3000多次冲锋号!当年,先辈们在唐山抗震救灾一线吹响的那把军号,至今还被收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
那是李康宁第一次触摸军号。接过军号时,他心里沉甸甸的。他明白,这把军号,不仅仅意味着历史,更意味着使命。
“冲锋号,是最难吹的一种号音。为了吹好它,我苦练了一个月。”李康宁的训练地点,在一个莲花池畔。寒冬腊月,一眼望去,整片池塘只有光秃秃的冰面。
在这里,李康宁第一次吹响了冲锋号。此后,他经常想象自己在沙场上吹响冲锋号的样子。
3000多次冲锋号,数十万公里行程。如果在地图上对这个连队的足迹进行标注,密密麻麻的点和线会让人眼花缭乱。
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总能看到这个连队的身影。对于这一点,来连队不到一年的新兵任梦宇有自己的体会。
前不久,安徽阜阳的“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泄洪,滚滚河水奔腾而出。距离这里不远的阜南县田吉镇,是任梦宇的家乡。
看着电视新闻中,那些迷彩色身影奋战在抗洪一线,任梦宇想起连队抗洪的那张照片——
照片上,是1998年发生特大洪水时,连队官兵在月亮泡水库坚守的场景。
那年夏天,连队紧急赶往嫩江抗洪一线。一路上,大片农田被淹没在水中,只能看到零星的树梢和屋顶。这一幕,和今天电视新闻里的画面极其相似。
任梦宇今年18岁,已经做好了上前线的准备。他说:“很多先辈牺牲时,甚至比我还要年轻。”
连史93载,书写着这支部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漫长征程。连队官兵奔走在祖国大江南北,从未退却。因为,他们身后是亿万人民。他们用行动,诠释着“人民子弟兵”的含义。

转型后,九连官兵驾驭新型战车驰骋在训练场上。
从当年的大刀上,寻找胜利的密钥
春风和煦,阳光灿烂。透过新型战车潜望镜,上士宁小林看到旁边的轿车疾驰而过。他和战友开玩笑:“说出来大家不信,我还没驾照呢!”
今年4月,宁小林驾驶新型战车去野外驻训。在他面前,数十个不同颜色的按钮让人眼花缭乱。现在,他闭着眼睛都可以操作这些按钮。
此时,距离连队换装才过去一年时间。
“肩上的使命任务,逼着我们加速赶路。”连长王昌喜说,“从2017年到2020年,3年间2次转型,我们连承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时代大考。”
转型之初,连队9成以上官兵涉及岗位调整、专业调换。这支从胜利中走来的队伍,改革开局就遇到了挫折——营里首次专业考核,连队车长、炮长、驾驶员三大乘员专业成绩都很不理想。
官兵们迷茫之际,连队主官的桌上,出现了一封转岗报告。
“我年纪大了,必须提前适应新装备,不能拖连队的后腿。”老班长宁小林说,“我们连队有句话叫‘把荣誉举过头顶,把困难踩在脚下’。当年老连长曾贤生拿着大刀和日军拼杀,靠的就是这股子血性。”
抗日战场上,装备的差距,曾让八路军吃了不少苦头。据统计,日军在二战中制造了600多万把刺刀,而八路军一个师只有几百把刺刀。据日方资料记载,当时八路军战士使用的大刀,比日军加装刺刀的三八式步枪短几十厘米,还容易卷刃。
白刃搏杀勇者胜。这几十厘米的差距,八路军将士用血性补齐。
时任115师司号员的抗战老兵强勇,当时才14岁。很多和他一样的小战士,甚至没有日军加装刺刀的三八式步枪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八路军官兵血战到底,用大刀为中华民族杀出一条血路。
在中华大地风雨如晦的暗夜里,平型关下的那场胜利闪耀着无与伦比的光芒。自此,“猛打猛攻、首冲敌阵”的突击精神刻进了九连官兵的骨子里。
如今,拥有了更先进的装备,摆在九连官兵面前的“敌阵”却没有消失。
战士鲁士斌床头贴着一张卡片,上面写着一句格言:“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
面对时代之变,官兵们用凝聚在“大刀”上的突击精神破题。装备没到位,他们就自己改装训练模拟设备;转型节奏快,大家就加班加点学习新知识……
陷阵之志,成就胜战之师。前不久,旅里组织比武,车长卢栋鹏、驾驶员杨孟想夺得全旅第一。这份成绩,是他们用汗水换来的。
从胜利走向胜利。大刀会卷刃,但刀锋上凝聚的突击精神不会。
荣誉室里,“平型关大战突击连”那面战旗静静悬挂着。战旗无言,却用鲜血和历史告诉每一批官兵——
当你们成为真正的战士,就成为了胜利的密钥。
照片由詹丽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