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孔雀蓝” 绽放新精彩
——追踪陆军军医大学6名文职护士的成长之路
■左胜男 韩璐 陈蔷
今天是第114个国际护士节,我们谨向广大军队护理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
头戴燕尾帽,你们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身着“孔雀蓝”,你们是捍卫生命的英勇战士。“病人无医,将陷于无望;病人无护,将陷于无助。”作为军队护理队伍中的生力军,文职人员为广大官兵提供专业护理,为战斗力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本期,我们与大家分享陆军军医大学6名护士加入文职人员队伍后不忘初心、继续砥砺前行的故事。
——编 者
入夏时节,晨曦初露,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室依旧灯火通明。手术台前,麻醉科护士长周娅颖密切配合外科手术,详细记录麻醉用药、剂量、时间等内容。经过医护人员连夜奋战,一名患者转危为安。周娅颖坦言,从社会聘用人员到军队文职人员,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初心。
“致力非凡之事业,定有非凡之精神、非凡之担当。”在该校,与周娅颖有类似经历的共有6人,他们怀揣对军营的向往,在抗疫一线用生命守护生命,凭借突出表现荣立个人三等功,并如愿加入文职人员队伍,实现了换羽蜕变。
白衣铸剑淬锋芒
无影灯下,周娅颖坚定的眼神,让人不由想起几年前她攥紧首批援鄂医疗队抽组名单时的场景。
“为什么没有我?”2020年除夕夜,望着紧急集结的队伍,周娅颖有些急切。医院领导“首先考虑军人和文职人员”的答复,让已在军队医院工作20余年的她有些不甘。
同样没有入选首批援鄂医疗队的,还有该校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护士长吴红梅。看到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奔忙的身影,她迫切想成为其中一员。
“我请战!”“让我去!”如愿加入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后,周娅颖与同事们仅用48小时便把基础病房改建为感染病房,吴红梅每天奔忙于10余个库房,为患者提供物资保障。
抗疫火线立功,身份转变光荣。成为文职人员后,周娅颖与吴红梅始终把职责使命牢记于心,不断在大项任务中磨砺本领。中老“和平列车-2024”人道主义医学救援联合演习中,吴红梅受领二级医院重症患者救护等任务,展现出精湛过硬的应急处置能力,获得大家认可。执行某重大卫勤保障演练任务时,周娅颖迅速进入状态,紧急调配手术设备、统筹药品耗材精准供给,在临时医疗点带领队员连续鏖战10余小时,完成检伤分类、伤员转运、医疗后送等内容。
“一切为了战斗力,一切聚焦战斗力,一切服务战斗力。”参与卫生装备与战救器材研发、主持军队护理创新培育项目、编写培训手册……逐梦路上,她们脚步不停、奋斗不止。
身份更换志不改
平均每周进行1000余次静脉留置针穿刺,让该校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护士谌磊的右手食指磨出了茧,也让他每个动作更加精准。“消防员和医护人员虽然属于不同职业领域,但本质都是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护航。”轻抚留置针上的防滑凹槽,他感慨良多。
2015年,谌磊脱下消防服成为一名护士。2020年,他作为援鄂医疗队一员奔赴武汉。这个曾无数次奔赴火场救援的“90后”小伙,听到患者一句“解放军来了,我们有救了”,当场红了眼眶。
“后来有患者告诉我,是防护服上‘陆军军医大学’几个字给了他们信心。”加入文职人员队伍后,谌磊在平凡岗位上践行着责任担当。一天凌晨3点,刚下夜班的谌磊接到通知,一名产妇因血管栓塞导致大出血,需要立刻开展介入手术。他立即跳下行军床,仅用了几分钟就赶到手术室。
“情况紧急!”介入手术需依赖影像设备进行实时引导和监控,谌磊穿着沉重的铅衣,在手术室准备专用耗材、调试影像设备、监测生命体征,协助医生调整患者体位。手术完成后,谌磊已汗湿衣背。
“2008年汶川地震后,灾区道路阻断,我背着20公斤重的急救药品,跟随救援队徒步12小时抵达震中;2020年驰援武汉,我再次向险而行,用实际行动交出一份合格答卷。”回忆成为文职人员前的经历,该校第一附属医院门诊部护士长彭静说,正是这些艰巨任务的考验,让她收获了成长、收获了荣誉。
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担当中实现价值。作为军队一员,彭静将岗位视作护佑生命的战场,面对门诊运营调度、号源科学管理、护理团队带教等工作,她全身心投入,力争把每一件事做好。前不久,彭静提出的门诊护理发展建议,得到上级认可采纳。
立足战位勇作为
“阿妈,记得按时吃降压药……”在日喀则市亚东县,该校第二附属医院护士白秀梅握着72岁藏族阿妈达吉的手悉心叮嘱。这已不是白秀梅第一次踏上高原巡诊路了。
军队医院护士、军嫂的身份,让白秀梅与军营结下了不解之缘。2020年,她主动请战深入疫情“红区”,牵头研究解决患者静脉穿刺难题,并开设“知心电台”,为患者舒缓情绪、坚定信心。
“是党和部队培养了我,我要在为兵服务的岗位上做最好的自己。”加入文职人员队伍后,白秀梅背着医疗包翻雪山、过达坂,继续奋战在卫勤保障一线。“谢谢你们的到来!”那次巡诊至海拔5000多米的查果拉哨所,一名战士质朴的话语,让白秀梅鼻尖发酸。她在巡诊日志上写下:“从边防官兵身上,我看到了有责任、有担当的青春模样,唯有练强本领,才能更好服务部队,为官兵健康护航。”
“哪里需要我,我就战斗在哪里。”同样历经疫情考验,该校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护士长杨莎根据组织安排坚守在医院抗疫一线,进行病毒检测、流行病学调查、标本转运,组建专业小组、探索排班制度,指导重症患者救治护理工作……
穿上“孔雀蓝”后,杨莎交出了不少亮眼的成绩单:参与国家、军队级等重点研究项目和课题4项,执行重大卫勤保障任务近10次,参与完成科研论文多篇,探索护理相关新业务新技术6项。
肩扛使命者,永不言弃;忠诚在心者,无往不胜。这群从社会聘用护士蜕变为文职人员的卫勤尖兵,把职业作为事业,在强军兴军大潮中积极作为,用奋斗担当书写着“孔雀蓝”的精彩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