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梦想在这里点亮
——航天工程大学研究生院暑期研学交流活动见闻
■杨凯淇 张晓明 许 庆
“看,这是一位学姐刚刚收到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她实现了去年来参加研学活动时许下的心愿……”航天工程大学研究生院暑期研学交流活动现场,来自太原理工大学的谢思岩兴奋地向志愿者展示手机里的照片。
前不久,全国40余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近百名优秀学子,步入航天工程大学的校园。从了解“两弹一星”精神,到体验科研实验,再到参加军地联谊,军校校园里的火热生活,令这些心怀梦想的年轻人感到振奋与向往。
“星河研梦·青春启航”——正如本次活动的主题,地方学子零距离感受军营魅力、感悟航天精神,在心中种下强军报国、航天报国的种子。今天,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一同体验这场军校之旅,聆听新时代青年的心声。
“‘祖国需要’这四个字,是航天人刻进骨子里的担当”
这个暑假,坐落于京郊的航天工程大学校园,迎来青春洋溢的面孔。近百名优秀大学生带着憧憬齐聚于此,开启为期4天的研学交流活动。
这场“梦想之旅”的第一站,是参观校史馆。大厅中央,钱学森、朱光亚等“两弹一星”元勋的雕像,无声诉说着以身报国的赤诚。
顺着航天工程大学博士研究生学员赵帅龙的指引,大家的目光投向一面巨幅浮雕墙。来自中山大学的何鑫好奇地发问:“这面浮雕描绘的是什么场景?”
赵帅龙娓娓道来:“这是我们学校本科学员在长城上宣誓的一幕,展现了大家甘为祖国航天事业奉献青春的志向。”
当时,赵帅龙就是宣誓队伍中的一员。能够穿上军装,他感到幸运与光荣。
如今,望着面前这群青年,赵帅龙动情地说:“一路走来,从仰望星空的学子,到亲手触摸‘星辰’的科研工作者,先辈们的故事始终激励着我。”
校史馆里,一张张浸染时光的图纸,一台台铭刻功勋的仪器静静陈列,犹如一座座无言的精神丰碑,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大学生们诉说着问鼎苍穹的壮阔征程。
在陈列着钱学森手稿的展柜前,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刘星宇久久驻足。灯光下,那一页页工整严谨的演算、一丝不苟的笔迹,诠释着“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惊人定力与坚韧。
“当年,前辈们硬是用算盘和计算尺,造出了‘争气弹’!” 赵帅龙的话,让刘星宇心头一震。此刻,展墙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标语,变得鲜活起来。
跟随讲解,走过先辈们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刘星宇感叹道:“航天事业的根,就扎在这‘从0到1’的勇气里,扎在这片孕育伟大精神的丰沃土壤中。”
思想的震撼,在随后的国防教育思政课上达到高潮。报告厅内,曾在航天一线工作的退休干部姜汉民,向学子们讲述了“两弹结合”试验“七勇士”的故事。
“1966年,7名科研人员冒着生命危险,义无反顾走向核爆中心区……”当姜汉民讲到那个攸关民族命运的时刻,全场师生神情凝重,静静感受那份超越生死的忠诚。
支撑他们前行的力量究竟是什么?许多人脑海里闪现这个问题。
“‘祖国需要’这四个字,是航天人刻进骨子里的担当。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最朴素的信念,因为国家需要这个数据,所以再难再险也要拿回来!”姜汉民的声音低沉而有力。
课后,热情的学子们围着姜汉民,来自南京理工大学的王焘忍不住追问:“您觉得新一代航天人最需要继承的是什么?”
姜汉民认真答道:“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纯粹,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是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航天伟业的自觉。”说罢,他紧握着王焘、何鑫等人的手,仿佛在传递沉甸甸的接力棒。
心灵的震动,点燃了奋斗的引擎。“曾几何时,‘航天’于我是遥远的两个字。今天才真切懂得,这条路上铺满了前辈们的忠诚与奉献。我愿将青春的坐标锚定浩瀚的宇宙,为祖国航天事业发展不断努力。”王焘说。
“在这里,我看到了航天科研创新的无限可能”
活动第二天,大学生们身着防静电服,走进宇航科学技术创新中心。
在地面镜像卫星实装前,航天工程大学博士研究生学员林子焯一边演示机械臂的工作原理,一边说道:“当机械臂模拟太空环境移动这颗卫星时,要时刻关注它的姿态数据是否异常。有没有同学愿意配合我一起进行操作?”
来自南昌大学的林孝臣曾在部队服役,听到邀请后,他主动请缨,和林子焯一起坐上了操作台。输入指令、校准参数……当屏幕上显示“校验成功”时,林孝臣激动地站了起来。谈及操作体验,他说:“这让我想起在部队校准枪械时的感受,同样需要全神贯注,哪怕是极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影响整体效能发挥。”
林子焯接着说道:“没错,地面卫星测试的目的就是让每一颗卫星都能以最稳定的姿态运行,我们必须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将天上的卫星管好、用好、保护好。”
尽管是在暑假期间,但科研创新的步伐也不会放慢。此次研学交流活动中,大学生们还见到了一群同样充满青春活力、敢想敢干的年轻人。
在智慧火箭创新俱乐部,航天工程大学博士研究生学员王治宇,正带领师弟们为自主设计的“启航一号”小火箭做发射前的测试准备工作。
见到前来参观的队伍逐渐围拢,王治宇自豪地介绍起俱乐部制作的火箭作品:“从单级水火箭到多级水火箭,从电推力垂直起飞到可垂直反推回收火箭,我们小火箭的技术不断迭代升级。”
好奇的大学生们还戴上VR眼镜,观摩了模拟发射任务流程。“每一次点火,都指向未来发射的真实需求。”王治宇在一旁讲解道。屏幕上,示范操作手行云流水的动作演示让参观的同学们钦佩不已。
体验模拟任务。于 宁摄
演示结束后,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邓晓轩感慨道:“过去书本里学习的理论知识在这次体验中具象化了。在这里,我看到了航天科研创新的无限可能。”
望向工作台前还在专心调试设备的俱乐部成员们,邓晓轩的双眸愈发明亮,内心的目标也逐渐清晰。
除了实地参观外,聚焦前沿的学术报告会也让大学生们在收获灵感的同时倍感振奋。
“许多理论和实践所得令人耳目一新,短时间内能学习了解到这么多航天领域的最新动态,我感到受益匪浅。”回想此次交流活动的所见所学,来自大连海事大学的魏坤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道。
“航天路从来不是坦途,但总有人愿意做那颗奔赴的星”
漫步在校园主干道,一排设计成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造型的灯柱显得格外醒目。正在进行暑期强化训练的军校学员步履铿锵、呼号嘹亮,彰显着军人特有的气质与作风。
军营文化体验活动在模拟射击区展开。智能监测系统可以实时捕捉射击者细微的生理波动,通过心跳节律和呼吸深浅,将无形的“专注力”化为可视数据。航天工程大学博士研究生学员李雪健动作干净利落,枪身仿佛成为他手臂的延伸。从射击训练要领到枪械分解结合,他一边做着示范,一边向围观的大学生们耐心讲解。
来自新疆大学的程阳第一次接触真枪,令人惊叹的是,凭借敏锐的观察力,他仅观摩了几遍便迅速掌握了枪械结构。到了实操体验环节,一开始他的动作还略显生涩,但几分钟后,他就能一气呵成所有的分解结合动作。清脆的部件嵌合声刚落,周围便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体验射击训练。于 宁摄
目睹此景,李雪健不禁赞叹:“你的学习力和动手能力都很强,成为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尤其需要这种特质。”得到肯定后的程阳兴奋地同李雪健合影,两人昂首挺胸、并排持枪,让镜头在此刻定格。
大学生们置身于火热的军营中,更加切身感受到军人担负的使命与责任。
当研学交流活动渐入尾声,“军地同心”联谊晚会在星光下拉开帷幕。晚会上,既有猜词、抢凳子等互动游戏,也有说唱、街舞、功夫等才艺表演。但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最后的合唱《祖国不会忘记》。
之前的合唱排练,航天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员程颖并没有急着组织大家做发声练习,而是先介绍起这首歌的创作背景。
歌词作者张月潭曾赴祖国边疆,在采访测控站的航天科技人员时,被他们隐姓埋名、扎根戈壁的事迹所感染,内心奔腾的情感化作那句动人的歌词——“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山河”。
“我过去只觉得这首歌的旋律激昂有力,但并不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听完程颖的讲述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李璐深受感动,“我也愿意加入这支‘征服宇宙的大军’。”
动人的歌声如“问天”征途上的青春誓言,回荡在军地青年学子之间。沈阳理工大学的张桐回想起这场特殊旅程的一幕幕,从校史馆里写满公式的泛黄手稿,到实验室里科研人员的专注神情,他知道,这次研学交流活动不是终点,而是自己逐梦航天的起点。
4天时光转瞬即逝。临别前,学员们在校园拍照留念,强军报国、航天报国的种子已深深埋下。
坐上离别的大巴车,何鑫从笔记本里取出一枚书签,上面是航天工程大学庄逢辰院士的寄语:矢志航天。
车窗外,航天工程大学的校徽在夕阳下闪着光辉。“航天路从来不是坦途,但总有人愿意做那颗奔赴的星。”回想这场青春与梦想的美好邂逅,他默默许下“明年见”的心愿。
航天工程大学研究生院组织暑期研学交流活动,大学生们在签到墙上签名。于 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