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实践教学活动见闻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林梓栋 姚海贝 责任编辑:郭妍菲 2025-08-10 07:25:26

从文化课堂到边远基层

——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实践教学活动见闻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林梓栋  通讯员  姚海贝

战歌嘹亮激荡铁甲浪花,为兵服务情满喀喇昆仑。

前不久,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组建以研究生学员为主体的实践教学小分队,先后奔赴东部战区海军某部、南疆军区某部,开展为期20天的“边防海疆行”慰问演出和调研采风实践教学活动。

登甲板、钻潜艇,走边关、爬高山。小分队队员与官兵同站一班岗、同唱一首歌、同吃一锅饭,利用训练间隙开展形式灵活的文艺演出。

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实践教学小分队队员与高原官兵共同演唱歌曲。作者提供

7月的东海,波翻浪涌。在某军港码头,队员于嘉欣迎着咸涩的海风,在舰船甲板上为官兵献上精彩的歌舞节目。尽管甲板湿滑,但于嘉欣凭借娴熟的技巧和优美的舞姿,赢得了官兵的阵阵喝彩。

“当兵才知道帽徽为什么这样红,当兵才知道肩章为什么这样重。”当一曲《好男儿就是要当兵》在碧海蓝天间唱响,舱室内的官兵纷纷打起拍子,迅速拉近了队员们和官兵的距离。

船舱中,队员黄羽珊唱起大家熟悉的歌曲《漂洋过海来看你》。悠扬的旋律在船舱中流淌,一位年轻的海军士兵跟着节奏轻轻晃动身体,情不自禁地跟唱。

自2014年以来,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连续开展“边防行”实践教学活动。与往年都是深入陆上边防一线不同,该院今年首次将为兵服务的足迹延伸至海疆部队。

告别东海,小分队随即转战千里之外的高原。

在巍峨耸立的帕米尔高原上,学员谷冰钰身着一袭维吾尔族长裙,跃动轻盈舞步,宛如沙漠中绽放的玉龙花。高海拔让她在每一次旋转跳跃时都感到有些头晕,可当看到战士们眼中的期待、听到热情的欢呼,她仍高质量地完成了整套舞蹈动作。

“比电视里的节目还好看!”演出结束后,一位维吾尔族战士激动地说。

每次演出前,小分队队员还会与基层官兵进行深入座谈,了解他们的文化需求,根据不同部队任务特点精心设计节目内容,让演出更具鲜明特色和浓厚的兵味战味。

在某执勤点位,学员王婧、杨益涵为刚下哨的战友朗诵了诗歌《界碑》。当朗诵到“界碑,喀喇昆仑的界碑”时,年轻的战士别过脸去,悄悄拭去眼角的泪水。

“对官兵而言,或许我们的节目是风雪中的炉火;对我们而言,他们无言的坚守,是对我们心灵最深沉的叩问。”连续6年参加“边防行”的教员胡琬婷深有感触地说。

此次活动小分队共完成慰问演出30场次。队员们通过声乐、器乐、舞蹈、小品、快板书等不同艺术形式,以“兵演兵、兵唱兵、兵说兵”的生动实践,热情讴歌了海疆卫士劈波斩浪的壮志豪情和边关将士寸土不让的赤胆忠诚,践行军队文化工作者为强军服务、为基层服务、为官兵服务的职责使命。

“主持人上场时,既要保持好军容姿态,也要有足够的亲和力,给官兵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慰问演出间隙,队员王祎波给基层文化骨干分享舞台主持的技巧方法。

培养帮带基层文化骨干,也是小分队此行的一项重要任务。活动期间,来自声乐、戏剧、舞蹈等专业的教员和学员,为边防官兵开展授课辅导。“课程短小精悍,干货满满,大家学完就能用!”一名基层文化骨干在听完课后高兴地说。

慰问演出之余,小分队还把思政课堂搬到边防一线。他们参观了海军苏州舰、“进藏先遣英雄连”、红其拉甫戍边精神馆等舰艇部队、英雄连队和军史场馆,汲取精神养分,用心感悟卫国戍边、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为创作更多优秀军事文艺作品积累鲜活素材。

在小分队返程途中,教员南欣认真整理着“战地日记”。日记中,不仅记录了小分队每日的行程,还记录了演出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和官兵观看演出时的反馈。

像这样的“战地日记”,小分队队员人手一本。他们把这些宝贵的实践教学经验带回学院、带回课堂,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官兵、贴近一线。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