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水裹挟着秋风,轻轻拂过火箭军工程大学的训练场。
晨光刺破薄雾,猎猎旌旗映照着整齐的迷彩方阵。呐喊声冲击着风雨训练棚的钢铁支架,震得新学员们脸颊发烫,眼底燃起簇簇星火。
2025级新学员的脸庞逐渐褪去青涩,腰杆努力挺得笔直——他们站在“青年学生”与“合格军人”的分水岭上,进行着一场脱胎换骨的蜕变。
从课桌到操场,从校服到戎装,这群新学员带着心中的梦想走进军营。他们要面对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转换,更是思想与意志的重塑。
几十天的新训过去,在汗水浇灌下,新学员们把懵懂揉碎成坚定,把脆弱锻造为刚毅,渐渐长出军人的筋骨与灵魂。让我们走进军校,见证他们的成长之路。
淬火成钢:新学员成长“三步曲”
■吴闰平 高明凯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钟福明

新学员进行理论学习。李鑫 摄
烙印·铸魂——
聆听先辈故事
筑牢青春信仰
火箭军工程大学的礼堂内,新学员们凝神端坐,等待着一堂特殊的教育课——
“请全体起立,向老英雄、老校长向守志敬礼!”随着一张1955年授衔时向守志将军的照片缓缓出现在大屏幕上,新学员们“唰”地站直,手臂干脆利落地抬起。
新学员王文栋身姿如青松般挺拔,掌背青筋隐隐凸起。他仿佛用尽全身力气,以郑重的姿态,向老首长表达敬意。
目光落在老将军胸前闪耀的数枚勋章上,王文栋想起先辈们艰苦卓绝的光荣岁月,不由红了眼眶。
同样的内心触动,上一次是在6月的野寨中学。那时,校园里的石榴花开得正艳。作为高三毕业生,王文栋和同学们整齐列队在抗战英烈纪念塔前。
塔上“抗战英烈永垂不朽”8个大字苍劲有力,每一笔都像一记重锤砸在王文栋的心上。他清楚记得,这8个字背后,是长眠于此的985名抗战烈士忠骨。
国歌奏响,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野寨中学“因陵而建、以校护陵”的历史,先烈们舍生护国的壮举,在王文栋脑海中翻涌。他默默在心底许下诺言:“我要当铁骨铮铮的兵,守好这万家灯火。”
“老校长原名向守芝,为表达献身导弹事业的决心,改名向守志,要‘守定强军志’!”教员的深情讲述让王文栋攥紧了衣角。这一刻,他忽然懂得了“军人”二字的分量。
从野寨中学到火箭军工程大学,王文栋立志要传承先辈精神,每一次训练、每一次考核都全力以赴,就像上了战场一样。
这堂教育课的余温未散,学员们自导自演的“永不忘却的故事:红色传统故事会”火热开讲。
“假如我还能生存,那我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一名学员身着黑衣,动情讲述着方志敏在铁窗下书写忠诚与信仰的故事。
听到这里,新学员应明泽被方志敏坚定的理想信念深深打动。他的思绪不禁回到自己生长的地方——南昌,一座“八一”之城、英雄之城。
从小,在学校组织下,应明泽经常前往方志敏烈士纪念园,寻访红色记忆。从最初跟队参观,到后来主动瞻仰,在带着历史温度的旧址里,革命先辈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渐渐地,应明泽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
“方志敏视死如归,对祖国爱得深沉,我们要守护好先辈用血肉换来的美好生活。”故事会结束后,应明泽的声音如钢铁般坚定。
追光·砺志——
沐浴榜样光辉
照亮前行脚步
清晨的校园里,步伐整齐如鼓点,口号响亮似惊雷。新学员们迈着铿锵的步伐,从宿舍楼向大礼堂进发,准备参加当日的思想政治教育课。
队列中,何须颂的脚步跟着队伍前进,心思却早已飘远——最近的训练快把他压得喘不过气:起床号响时总睁不开眼,队列训练总跟不上节奏,他悄悄打起了“退堂鼓”。
走到大礼堂门口,原本无精打采的何须颂突然被大屏幕上的字所吸引——胸怀报国志,砺剑写春秋。今日主讲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火箭军工程大学教授黄先祥。
“院士给我们讲课?”入座时,他忍不住压低声音,自言自语道,语气中难掩激动。
很快,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走上讲台,一开口满是亲切:“我是咱们学校的老兵,也是你们的老学长,今天不聊专业课,就聊聊我的成长路。”黄院士娓娓道来,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打动了在场学员的心。
“科学的大道上没有平坦路,只有敢走崎岖小路的人,才能登上顶点。”这句话像一针强心剂,猛然扎进何须颂的心里。
看着台上成绩斐然的“老学长”,在80多岁的年纪仍坚守讲台,何须颂想起自己的退缩,羞愧感瞬间涌上心头。
授课结束后,何须颂暗下决心要以“老学长”为榜样,在笔记本上写下了“冲锋计划”,之前的懈怠瞬间烟消云散。
与此同时,刺杀训练场上,新学员周子劲双手紧握着枪,虎口处微微泛红,背上洇出的深色汗渍像一幅蔓延的地图。
他的脑海中闪过军士教员韩天赐奋力刺杀的身影,耳畔回响着“刺杀是杀敌术,不是游戏”的叮嘱。
周子劲双眼紧盯模拟靶位,模仿着韩天赐的持枪动作,每一次突刺都拼尽全身力气。枪托撞击肩窝的痛感传来,反而让他的“杀”声更响亮。

火箭军工程大学新学员刺杀会操。冯敬开 摄
几天后的刺杀会操,当区队获得流动红旗时,这个总说“流血流汗不流泪”的男孩,眼眶还是红了:“原来拼尽全力后的甜,比任何味道都难忘。”
让孟千云心中泛起波澜的是班长周姝颖。过去,班长严肃的神情、较真的态度,总让她有些敬而远之。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学校公众号“百名学员话成长”栏目里,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周姝颖。
在好奇心驱使下,孟千云不自觉地点开文章。屏幕上的文字让她越看越震撼:三等功、“四有”优秀学员、全军军事建模比赛二等奖……满屏荣誉背后,是一个孟千云未曾了解的班长。
文章最后,来自班长的一段话让她心头一热:“永远不要低估自己所蕴含的潜力,只要怀揣梦想、脚踏实地,一定能在强军路上书写出精彩篇章。”
原来榜样就在身边。孟千云再看到班长时,心中没了距离感,只剩敬佩与向往。
她给自己立下誓言:“我要像班长一样,把每一次训练都当成突破,做一名优秀的军人。”
淬火·强能——
熔铸钢筋铁骨
培塑军人样子
开训月余,“蜕变照片墙”上,新学员们的变化清晰可见——有人瘦了,眼神却更亮了;有人黑了,腰杆却更直了。所有变化的背后,是他们在军营里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努力。
一个多月前,吴瑞健还有些跟不上趟:整理内务落后,体能考核垫底,集合站队也常是最后一个。
看着战友们挺拔的身姿、亮眼的成绩,他不服输地拟制了“追赶计划”:每天提前起床练习叠被子,睡前强化力量训练,3000米跑完后继续加练……
最初,吴瑞健的胳膊像是灌了铅,坚持5个俯卧撑就会瘫倒在地上。在班长的帮助下,他调整训练方法,先从跪姿俯卧撑开始,慢慢加量,即使手掌磨破也从未想过放弃。
一个月后的考核,吴瑞健俯卧撑一口气做了35个,3000米成绩提升近两分钟。这一刻,战友们的掌声让他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此后,吴瑞健成了队里的“热心小教员”,主动帮助身边的战友补短板。当他的对比照片贴上“蜕变照片墙”——左边是笑容轻松的少年,右边是眼神坚毅的军人,他笑着说:“遇到困难再坚持一下,就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照片墙上,女学员胡灿的变化同样让人感叹。入学前,她是家里的“掌上明珠”,一副柔弱的模样;如今,她剪短了长发,干练了许多。
这份蜕变,藏在胡灿晒黑的皮肤和磨破的手套里。
新训时,刺杀操是她难以啃下的“硬骨头”——手臂力量弱,突刺动作不到位,长时间训练让胳膊酸痛难忍,晚上只能侧身睡……
“训练场就是战场,我不能认输!”胡灿丝毫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击倒。午休时,她琢磨发力技巧;晚训后,她用弹力带练臂力。
如今的胡灿,早已不是那个柔弱的姑娘。刺杀会操时,她作为排头兵,突刺凌厉、防刺稳健,喊杀声震耳。
看着照片墙上的自己,她忽然明白:“所谓成长,就是敢走出舒适区,在一次次突破里,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夜色渐浓,骊山的轮廓在暮色中逐渐模糊,训练场上的灯火却依旧明亮。新学员们的影子被灯光拉长,叠在这片他们挥洒汗水、播种梦想的地方。
经过几十天的锤炼与沉淀,这批新学员们正悄然发生变化——他们延续先辈的精神,追寻榜样的力量,在青春淬火后培塑出军人的模样。
此时此刻,训练场上每一个挺拔的身影仿佛都在无声诉说:他们将不懈奋斗,坚定前行,去遇见更好的自己,去扛起肩上“一道杠”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