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冬时节,学员们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上演了一场现实版的荒野求生。王泽文 摄
抬头看着面前近90度的崖壁,徐文艳皱起了眉头。
“脚踩实,双手紧握绳索,别怕!”耳边传来战友的声音。徐文艳深吸一口气,默默回想着野战生存课上教员讲授的攀登技巧。
这是大三学员徐文艳迎来的本学期第一场期末考试,也是第一次在陌生地域的野外环境中进行野战生存考核。同她一起参加考核的,还有600余名来自国防科技大学的2017级生长军官学员。
攀登、渡河、取火、野炊、负重行军……这是野战生存课程首次列入新的军队院校教学训练大纲后,大学组织的第一次实战化野战生存考核。
24小时不间断,学员以班组为单位连续完成12个课目的极限挑战。深冬时节的长沙某地,学员们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上演了一场现实版的荒野求生。
“只有到了野外,才能闻到平时训练缺少的‘野味’”
“野战生存考核开始!”下午4时,随着考官一声令下,刚抵达任务区域的学员们迅速散开,开始了第一个课目考核。
“没有时间熟悉地形,更没有机会设置预案,一到地方就开考,刺激!”对于班长任天一而言,这样的开始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郭延廷负责构筑无烟灶,黄东昊负责做饭,丁玉辉、王晨负责搭帐篷……”来不及多想,任天一马上进行任务分工。
拿破仑曾说:“士兵是靠肚子行军打仗的。”在完全陌生的地域,没有现成的灶具和食材,生存,是摆在学员们面前的第一道考题。
“近70%的学员上军校前连菜刀都没有摸过,更别说做饭了。”军事基础教育学院某教研室主任胡旭东说,在野战条件下寻找水源、识别野菜、取火做饭等,对于首次接受野战生存考核的军校学员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
负责“掌勺”的黄东昊之前就是这70%中的一员,平时掌握的最大炊事技能是“开水泡面”。如今,他已经能熟练地生火做饭,没一会儿灶上就飘出了阵阵饭香。这一切的变化,要从野战生存课说起。
一次野战生存课上,队里给每个班发了2斤大米,这让像黄东昊一样的“生活小白”们犯了难:有的把米饭煮糊了,有的米粒夹生,还有的甚至到了最后还饿着肚皮……
“练兵备战不能有缺项,解决填饱肚子的问题是备战打赢的基本技能。”从那时起,黄东昊抓住一切机会苦练做饭本领。
“野战生存激发了我们的‘求生欲’,为了保存战斗力,我们使出了‘洪荒之力’!”正在用工兵锹煎蛋的黄东昊打趣地说。
“吃”的问题刚解决,丁玉辉和王晨又因为“住”的问题争论起来。
野战生存,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体力,保存自己。露营点的选择是否能够满足实战条件下的安全需求,是否符合战斗转换条件,这些因素都要考虑到。
“你选的这个地方地面凹凸不平,周围全是石子和树枝,平整地面就要很久,我们很难在规定时间内搭好帐篷。”丁玉辉试图说服王晨。“你选的地方旁边有个储水池,怎么能保证下雨时不渗水?”王晨也丝毫没有退让。
两人僵持不下。无奈,丁玉辉找来纸笔,将自己的方案仔细画了出来。木桩怎么立、排水沟挖在哪个位置,如何处理渗水、防虫……他们快速修正方案,终于在规定时间内搭好了帐篷。
“只有到了野外,才能闻到平时训练缺少的‘野味’。在实战中搭设符合战术需求的露营帐篷,是在训练场上搭多少遍也没办法学到的。”站在刚搭建好的帐篷旁,王晨兴奋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