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 韩利萍
韩利萍,女,汉族,1971年12月生,中共党员,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加工中心操作工。
韩利萍投身航天发射一线30余年,用精确到毫厘的巧手攻克一项又一项技术难题,成功完成近200次航天发射任务,被誉为火箭发射平台的“微雕师”。
1度的误差在生活中有时看似不起眼,而发射平台上支撑臂调平精度产生1度的误差,将会导致高50多米的火箭偏离发射中心800多毫米,均布在3米圆周上的最低点的支撑臂将产生20%的过载,这种误差将直接导致火箭的发射无法准确入轨。韩利萍创新应用“阀体复杂孔系五步操作法”解决了“长征七号”发射平台阀体孔系公差边界范围窄、冗余空间小的难题,使发射平台控制支撑臂调平精度的关键控制件一次交验合格率提升至100%,确保新一代运载火箭精准入轨,为我国圆满完成空间站建设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韩利萍有效攻克新一代国防重点装备起竖关键件接头本体曲面驱动构件繁琐、刀位点干涉碰撞和铣削矢量累积误差等加工瓶颈,最终确定应用仿真加工技术手段模拟实际刀具加工轨迹,有效解决关键尺寸频繁超差、过切碰撞等加工瓶颈,实现连续32个批次交验合格率100%,为重大飞行试验提供技术支撑,保障了国庆70周年阅兵任务的圆满完成。韩利萍先后攻克瓶颈难题30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12项,总结形成先进操作法15项,著有论文23篇,累计创造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
韩利萍对徒弟倾囊相授,“一毫一厘不保留”是她的态度。以韩利萍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以来,她积极融入生产中心工作,用实际行动展示工匠的力量。
韩利萍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大国工匠、山西省劳动模范等称号。
462 傅廷栋
傅廷栋,男,汉族,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傅廷栋潜心研究油菜遗传育种60多年,他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家抓牢“油瓶子”,他和他的团队育成80余个油菜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种植逾3亿亩,为农民增收逾百亿元;他始终坚守育人初心,带领团队先后培养50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中国和世界油菜发展不断注入人才活力。
1965年,傅廷栋从华中农学院毕业留校任教,从事油菜遗传育种研究。当时,我国油菜籽平均产量还不到发达国家的1/3,傅廷栋立志在油菜领域为国争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油菜是一种雌雄同花的植物,为找到一种雄蕊退化雌蕊正常的“母油菜”,傅廷栋在学校油菜试验田和乡间田野,每天一站就是七八个小时。经过两年多的不断探索,他终于在1972年发现了国际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波里马雄性不育(polcms),并将其无私送给全国相关研究单位,傅廷栋被国际公认为“杂交油菜学科带头人”。杂交油菜应用生产首个10年,全球育成并注明来源的17个油菜三系,就有13个是利用他发现的polcms育成的。他提出的“杂优+双低”育种策略,成为此后几十年我国油菜育种的主要发展方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利用他发现的polcms育成杂交种超200个,累计推广面积超10亿亩。
傅廷栋带领团队选育的80余个优质杂交油菜品种累计推广超3亿亩,我国油菜面积、单产增加约3倍,总产增加约10倍。自1999年起,傅廷栋在甘肃省和政县建立油菜夏繁基地,推广饲料油菜高产栽培技术和青贮技术,有力支撑该县脱贫。他选育出的耐盐碱油菜,可修复培肥土壤,使盐碱地变为良田。他带领团队选育出抗根肿病新品种,推广油菜多功能利用,让农民“钱袋子”变得更鼓。
傅廷栋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463 焦云龙
焦云龙,男,汉族,1990年10月生,中共党员,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西城区消防救援支队府右街特勤站站长。
焦云龙时刻牢记“为党中央站岗、为首都人民守夜”的职责使命,扎根基层一线,科学系统组织训练和实战演练,带出了一支消防尖刀力量,参加国庆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近千场次重大应急救援安全保卫任务,创造了8170余小时“零闪失、零差错”的骄人战绩。
焦云龙加入消防队伍以来,苦练本领,努力提升专业素质。他深知仗要怎么打,队伍就要怎么练,只有技术过硬,才能在关键时刻挽救更多生命,主动请缨参加消防铁军的“魔鬼训练”。作为全国消防铁军精英赛总冠军的焦云龙把自己过硬的专业素质本领融入日常实战化训练中,组织队员练就科学高效、专业精准的过硬本领,连续3年荣获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火焰蓝”队列会操比赛团体第一名,个人也连续3年蝉联优秀指挥员。2020年,经历过多个消防岗位历练的焦云龙担任了府右街特勤站站长,“特”在勤务多,因为所处位置特殊,是全国执行消防安保勤务数量最多、任务最重的消防救援站,仅2023年就实地探勘重点单位570余次。焦云龙始终践行“红墙意识”,先后参与了“2·9”中央电视台电视文化中心火灾、“5·7”80米高塔救援、“丰台聊城五金火灾”、“百荣世贸火灾”、“北京强降雨抢险救灾”等多起事故处置工作。
焦云龙始终厚植“人民消防人民爱,人民消防爱人民”的价值追求,把辖区群众放在心中首位,及时解决周边百姓所急所盼,着力消除群众身边的火灾隐患,组织巡查小分队,坚持带队巡逻、入户宣传,累计入户1260家、发现并整改火灾隐患560余处,保证了辖区消防的绝对安全,走出了核心区安全的“铁脚板”,打造了百姓安居的“金钟罩”。
焦云龙坚持扶贫助学,给贫困山区的孩子送去温暖。他积极响应“助蕾计划”,与陕西省佳县程家沟希望小学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累计向学校捐赠图书120余册、学习用品1100余件。他将自己所获得的各类奖金4.5万余元作为助学基金全部捐出,充分体现一名消防员的仁爱之心。
焦云龙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首都道德模范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464 熊 海
熊海,男,汉族,1966年1月生,中共党员,西藏大学医学院党委委员、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熊海是四川成都人,在连续参加两批援藏工作后,毅然选择调入西藏大学,誓把毕生所学奉献给西藏的医疗卫生教育事业。
2016年,熊海到西藏大学医学院做过两次短期交流访问,与藏大专家有科研方面的合作,对西藏医疗资源的相对匮乏认识深刻。熊海完成第八批援藏任务后,于2019年7月主动申请转入第九批,继续在西藏大学医学院援藏3年。2022年1月,已经在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工作了32年的他选择调入西藏大学,成为一名在藏干部,誓做“西藏慢性病的控制者,西藏地方病的终结者,西藏人民健康生活的倡导者”。
熊海和西藏大学医学院的专家学者们协同探究,牵头开展“青藏高原慢性病地方病队列研究”“西藏地方特色藏药的现代化研究与开发”“‘一带一路’建设——阿里地区边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现况调查和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等多个课题及学科项目的研究与建设。熊海还致力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的研究和建设,先后参与大古水电站和川藏铁路项目的研究,制订出切合实际的健康保障方案,为施工作业人员提供健康保障服务。他先后承担10余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高质量科研论文40多篇。
熊海荣获西藏自治区道德模范称号。
465 潘从明
潘从明,男,汉族,1970年9月生,中共党员,金川集团铜贵有限公司贵金属冶炼特级技师。
潘从明扎根生产一线,潜心钻研贵金属技术,从普通一线工人成长为高技能的国家级工匠。他从铜镍冶炼“废渣”中精准提取稀贵金属,填补了国内外多项空白。
铂族贵金属是国家战略高新领域的关键基础材料。为了研究清楚贵金属精炼的每一步化学反应,潘从明坚持自学120余册专业书籍,写下80余万字学习笔记,掌握涉及的800多个方程式。在大量研究中,潘从明发现每一次提纯时溶液颜色都会存在微妙变化。上班时,他随身携带彩笔,将各种溶液的颜色一一画到纸上,再逐个对照、修正。他用了3年多的时间,最终制作出色彩准确、对比鲜明的“比色卡”。“颜色判断法”开创了铂族贵金属精炼提纯新工艺,将精炼次数由原来6—7遍缩减至2—3遍。
2009年开始,潘从明克服父母患癌、女儿中考等家庭困难,全身心投入“镍阳极泥中铂钯铑铱绿色高效提取技术”研发中,4年里设计方案600多套,累计实验近万次。为了观察实验现象,经常坚守在200多摄氏度高温的电热板前,曾有100多个日夜连续守在实验现场。实验中硝酸在他胳膊上留下了难以消除的印记,刺激性气体使他几乎丧失嗅觉、造成鼻黏膜永久性损伤。最终整套工艺研发应用成功,创新了沿用38年的传统工艺,将铂钯产量由400公斤/年提升至4500公斤/年以上,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过12亿元、盘活资源近100亿元。
2019年,潘从明主持一、二次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达产达标期间,忍着耳部手术疼痛,解决急难问题600余项,项目提前一个月达产达标。2023年,在他针对性的创新下,铂族金属的产量再次提升,目前已具备1万公斤/年的生产能力,使金川成为亚洲最大的矿产铂族金属生产线。
潘从明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9项,完成科技创新项目228项,拥有国家授权专利45项,在核心期刊发表科技论文23篇,有著作2部。
潘从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甘肃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被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荣登“中国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