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 梁海磊
梁海磊,男,汉族,1959年10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百姓宣讲团团长。
梁海磊牢记父亲的嘱托,践行“躬耕基层,为党发声,宣讲百姓,守信一生”的承诺,不论严寒酷暑,坚持在基层宣讲第一线,被称为“全天候的百姓宣讲员”。
1983年,在山区中学任教的梁海磊作了“五讲四美三热爱”专题报告,从此便开启长达40年的基层宣讲生涯。1989年,他主动请缨任地委讲师团“编外宣讲员”。从“影前十分钟”微宣讲到“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专题宣讲,从几十人的农家小院到千余人的报告厅,梁海磊一直都是准时准点宣讲。2021年4月,他血压升高不退,仍然连夜赶路数百公里到洛阳、三门峡等地宣讲;2022年“学雷锋日”,他在学校、社区连作5场报告。40年来,累计宣讲5000余场,线上宣讲超3000小时,撰写讲稿、笔记4000多万字,制作课件近500个。
梁海磊的父亲参加过解放战争,转业后在乡镇广播站工作。父亲嘱托他讲党课是咱的看家本领,不仅自己讲,还要带着更多人来讲。2010年,他挑选7名宣传人员组成“草根宣讲团”下乡宣讲。党的十八大后,他以“五老”为主体组建“百姓宣讲团”,到社区、机关、学校等开展宣讲。
梁海磊坚持扎根基层,服务群众,针对不同需求、不同听众,设计不同宣讲内容。他兼任20多个中小学校的“特聘校长”、校外辅导员,并为企业量身定制专题党课。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线上讲“微党课”250多场,发放“海磊讲党课”光盘300多张。他积极推动基层宣讲阵地建设,打造“老百姓的三室一厅”、“学习强国”主题公园和“城市党群会客厅”等22个固定宣讲阵地。
梁海磊荣获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352 董鸿儒
董鸿儒,男,汉族,1939年6月生,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苏木山林场原场长。
他带领林场职工开拓荒岭、植树造林,把昔日荒山秃岭的苏木山治理成郁郁葱葱、鸟语花香的华北地区最大人工落叶松林场。
1958年,董鸿儒来到苏木山任护林员。半山腰的护林站是一间四面透风的土屋,屋外是满目贫瘠的山坡;山脚下是“多见石头少见人,石垒房舍四面风”的村庄;屋内一盘冰凉的土炕、一个风箱和一口锈迹斑斑的铁锅,就是全部家当。为了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董鸿儒把家搬到了苏木山上。早年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但是董鸿儒依然坚守岗位,从未放弃种树的信念。
为在苏木山“种下树、种成树、种好树”,造林初期,董鸿儒带着一名林场工人巡林护林,平均每天往返10多公里,终于摸清了苏木山的基本情况。1964年春,他先后去山西和河北学习落叶松栽培技术,并带回籽种开始育苗试验,试验成功之后,开始大规模栽种华北落叶松。苏木山山高坡陡,无法使用交通工具和机械,山上的树都是他带领林场职工一棵一棵背上去栽种的。
从年轻小伙到霜染双鬓,董鸿儒把一生献给了苏木山。如今的苏木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面积达到18.6万亩,天然灌木林9.8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82.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高达78.4%,成为祖国北疆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价值可达50多亿元,不仅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体验基地、国家健走基地、国家登山训练基地,还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绿色宝库”。每年夏季,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观光者达数十万人,山脚下的卢家营村获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年均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带动周边村民每户每年就业增收2万多元。
董鸿儒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等称号。
353 蒋洪波
蒋洪波,男,汉族,1969年11月生,中共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盈丰植保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蒋洪波时刻坚守信、诚、义三个信念,带领村民走出一条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2010年,蒋洪波组建了平罗县唯一以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为主的合作社,通过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确定最低保护价,为农民脱贫致富探索新路。即使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蒋洪波坚持选择履行保价协议收购农户的作物,独自承担债务。他说:“老百姓的钱都是血汗钱,他们这么相信我,我必须要把合作社办好。”蒋洪波不断探索,依托国家惠民惠农政策,结合区位优势,把合作社办得越来越好。
蒋洪波深知技术对农民增收的重要性。2017年,他成立农民田间学校向农民传授种植技术,提高了科学种田水平。他将自己研究的技术成果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辐射带动3000余名农户发展种植越夏番茄。蒋洪波始终秉承诚信立业、诚信经营的理念。在蒋洪波合作社工作的工人说:“蒋总讲诚信,这么多年我们信任他。”蒋洪波依托盈丰植保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亩纯收入达5000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户达8000余户,提供就业岗位800余个,真正让农户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蒋洪波诚信兴企履行责任的同时,热衷于公益,用真心回馈社会。他积极组织带领员工投身志愿服务事业,在重要时间节点对困难群众和老党员开展慰问,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带领合作社员工紧急调运6万斤新鲜蔬菜驰援武汉。2021年7月河南灾情发生后,蒋洪波又带领合作社员工紧急采摘5.8万斤优质瓜菜驰援。
蒋洪波荣获全国十佳农民、全国农村创业优秀带头人、宁夏回族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劳动模范等称号。
354 韩守勇
韩守勇,男,撒拉族,1980年5月生,中共党员,青海省公路桥梁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韩守勇怀揣“为老百姓修好致富路”的理想,始终坚守一线,抢险救灾、保通道路,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他全身心投入路桥事业,诚信施工、安全生产,赢得干部职工广泛赞誉。
韩守勇以忠为先,勇做青藏高原基础设施建设者。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强烈地震后,韩守勇被委派至G214线海拔近5000米的巴颜喀拉山地区,负责工程抢险及安全保通保障工作,为过往的应急救援队伍和司乘人员提供免费的饭菜、茶水和应急救援物资,为战胜震灾作出积极贡献。2015年,长时间强降雨导致山洪暴发,对柳格高速公路造成巨大冲击,格尔木市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很大威胁,时任茶格CSG11标段项目负责人的韩守勇主动带领项目部相关人员投入柳格高速公路抗洪抢险中,不分昼夜、无惧风雨,始终坚守在抗洪抢险一线,确保了柳格高速交通运输的安全畅通。
韩守勇工作18年来,保质保量修建完成路基路面500余公里、大中小桥梁40余座、涵洞150座。韩守勇将“不拖欠农民工工资、保障农民工生产安全”作为督查调研施工现场的重点工作。2017年,韩守勇刚被任命为二级公司经理,就对公司历年来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发现公司因多年经营困难尚有部分农民工工资未支付,账龄多为3至5年,他多方协调、积极筹措资金2000余万元,与农民工主动联系,归还欠款,在尽己所能帮助农民工解决急难愁盼的同时,树立了企业诚信经营的良好形象。
韩守勇参与编制了《多年冻土区块石路基技术》等4项规范,参与发明的一种混凝土拌合机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主持编写的《多年冻土区热棒路基施工》等3项工法被授予青海省科学技术成果证书。
韩守勇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355 韩俊明
韩俊明,男,汉族,1981年2月生,中共党员,山西省晋中市新青年高校志愿者联合服务中心理事长。
韩俊明创建了志愿者总人数达12万人的“晋中新青年志愿者联合服务中心”公益平台,为参加抗美援朝牺牲的烈士寻找亲人,为生活困难的老人解决难题。
2020年9月,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老英雄高晋文找到韩俊明,把寻找战友任树魁烈士的亲人这一夙愿托付给他。高晋文给到的线索仅有“平遥口音”。历经55天,终于在介休市绵山镇西靳屯村找到了任树魁烈士的三弟。截至目前,已有28名烈士的亲人被韩俊明团队成功找到。
晋中市经纬社区70多岁的陈映兰老人早年丧夫,带着一双残疾儿女艰难度日。韩俊明知道后一帮就是10多年,成了陈大娘最踏实的依靠。晋中市像陈映兰这样的困难家庭,韩俊明志愿服务团队对接了358户。他发起“幸福夕阳”志愿服务项目,就近划分志愿者,成立帮扶小组,10个人1个小组,对接1户到10户。老人受助时间长的有10年以上,最短的也有五六年。
诚实守信,是韩俊明吸纳志愿者最基本的要求。2021年,韩俊明采用了信用与志愿服务相互嵌入的方式,组织实施“志愿服务激励模式”,发动晋中市各大商超、医疗机构和企业参与“星级志愿服务回馈店”,为12万名志愿者提供激励措施。
韩俊明荣获山西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356 曾文龙
曾文龙,男,汉族,1980年9月生,中共党员,西部战区某部高级工程师。
曾文龙以对党、对军队的忠诚,坚守条件艰苦的西部地区,紧盯作战领域前沿攻坚克难,取得大量实用管用成果,为联合作战指挥提供有力支撑。
曾文龙军校毕业后毅然申请到西部地区。他从事的数据采集工作,需要长期守在仪器设备前。曾文龙提出无人区信号干扰更小、雪山顶探测范围更大,闯一闯生命禁区。他背着几十公斤的设备,14次赴高原执行任务,累计时长67个月、行程10余万公里,翻越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上百次,获得全军特等成果1项、一等成果11项、二等成果7项。
担任某部作训参谋时,他牵头研发某指挥信息系统,推动某领域主战装备由站组联向体系联升级,作战效率大幅提高,荣获全军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次任务中,他创新战法,成功获取关键数据,填补相关领域空白。在参加某重要任务中,他主动请缨担任行动协调组组长,在高原指导任务部队反复研练,解决6类30余项关键问题,取得重大成果。
2016年战区组建,曾文龙被任命为某业务室主任。战区组织联合演习,曾文龙所在业务室担负某项重要任务,他带着大家整编数据、改进算法,创新提出作战计算理论、指标模型。他聚力推动业务室职能转型、能力升级,构建某领域联合作业机制,打通信息共享链路,实现多维一体保障。近年来,曾文龙带领团队完成全军、战区5项重点课题攻关,参加10余次大项演训任务,业务室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6人受到全军和战区表彰。
曾文龙荣获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称号,被表彰为全军“四有”优秀个人标兵,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357 谢远泰
谢远泰,男,汉族,1957年8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远泰食药用菌研究所所长。
40多年来,谢远泰信守一个承诺:带领乡亲种菌菇,一起富起来。他是人工培育茶树菇的发明人,先后研发并申报多项国家专利技术,将发明成果无偿奉献给家乡的父老乡亲,培养出一大批因“菌”致富的乡土人才,带动数十万农民脱贫致富。
1977年,高中毕业回乡创业的谢远泰,看着村里产业薄弱的现状,默默下定决心:“乡亲们风里来雨里去,一年到头辛辛苦苦也得不到温饱,我必须做点什么帮助他们。”后来,他到福建、广州等地学习香菇培育技术,随后又学会了木耳、平菇等30种以上菌类的培育技术。1986年,他研究“大田代料栽培法”,带领乡亲们实现了香菇大规模生产。随后,他探索人工培育茶树菇,历经4000余次失败后,终获成功,填补了世界人工栽培茶树菇的空白,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为了更好带领乡亲脱贫致富,谢远泰将茶树菇接种、栽培、管理、烘烤等生产技术倾囊相授。1998年,食用菌市场行情大震荡,茶树菇市场价每斤由原来最高140元暴跌到20元。乡亲们看着自家大棚里堆积如山的茶树菇,愁容满面。谢远泰坚守诺言,依然按照每斤120元的承诺价回收茶树菇,共回收了100余户总计2.9万斤,乡亲们的收益保证了,他自己的公司却亏了290万元。
带着乡亲们的信任和期盼,谢远泰扎根在每一座菇棚。2016年,他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与16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了帮扶协议书,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截至2023年,干鲜菇产量达21602吨,总产值达5亿元。种植户中脱贫户627户,户均年增收16650元。同时,茶树菇生产领域吸纳从事菌包接种、鲜菇采摘、干菇分拣等工种就业人员1.5万人。
谢远泰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江西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358 谢茗
谢茗,女,汉族,1959年12月生,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黄埔花木专业合作社社长。
谢茗怀揣“帮助邻里乡亲共富”的理想,回乡带领联丰村80余户家庭脱贫致富,16名村民成为种植大户和花木经纪人。她坚守信义,累计让利花农3000余万元。
创业成功后的谢茗心系家乡,1999年,她回到常州市金坛区金城镇联丰村建立苗木基地,以双倍价格从村民手中流转500亩土地,并为村民提供业务培训和工作岗位。在她的带领下,联丰村苗木种植面积超过3000亩,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苗木种下后,村民们最怕的就是滞销亏本。谢茗承诺,“放心,你们种,我包销。”2021年10月,谢茗参与的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道路扩建改造项目需要80多个花木品种,有人劝她在周边收购苗木以减少运输成本,谢茗却固执地来回多跑数千公里,回乡与60余户花农签订收购合同。她鼓励帮助有“闯劲”的村民到联丰村及周边承包土地,让他们的生活从“田间劳作”转变为“花间致富”。
谢茗承接的工程大多在外地,从施工到管理,她都会尽量带上家乡的“农民工”。2009年12月,在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项目工程完工在即,甲方突然提出要将航站楼东侧的通道改建成生态景观护坡。临近春节,工人们个个归心似箭。谢茗给大家开出总计100万元的加班费,激励大家加班加点,最终提前6天高质量完工。
1993年,当她知道本村特困户倪琳娣双目失明,儿子病逝,生活拮据,便主动帮扶。20多年间,她逢年过节都会去看望老人,并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直至老人94岁病逝。她一心牵挂着“一老一小”,每年都会到金坛区白塔和后阳敬老院看望慰问老人。她设立“谢茗奖优助困金”,帮助贫困学生。谢茗用于扶贫济困、捐资助学、修桥铺路的公益资金累计已超1000万元。
谢茗荣获江苏省道德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359 谭淑华
谭淑华,女,汉族,1956年8月生,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抚远市环卫工人。
谭淑华忠实地履行着一个普通环卫工人的职责,面对意外捡到的近10万元现金,她毫不犹豫地主动归还失主,彰显出对职业道德的坚守和尊重。
每天凌晨4点半,谭淑华都会准时到达迎宾路,开始一天的清扫。她负责的这条路是抚远城区的主干道,不仅很长,而且两侧绿化面积较大。为了提高保洁质量和效率,谭淑华早晨和晚上要全面清理干净,中间还要加大巡回保洁密度。如今,这条全市最长、最宽的道路已成为抚远市最干净整洁的样板路。
2021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清晨,谭淑华像往常一样清冰除雪扫垃圾。在清理被丢弃的杂物时,她发现一件旧衣服里面竟然整齐地包裹着几沓人民币。面对巨款,谭淑华的第一反应是,失主丢了钱一定很着急。于是,她原地等待,盼着失主能及时回来寻找。苦等许久仍不见失主,谭淑华决定把钱送到沿江边境派出所。民警了解情况后仔细清点,发现有现金94900元。很快,民警找到了失主。原来,失主年事已高,年前请晚辈来打扫卫生,没想到晚辈误将旧衣服当垃圾给扔了。失主家属赶到派出所,拿着失而复得的钱款激动地连声道谢,并当即拿出2000元现金以表达谢意,被谭淑华谢绝了。
谭淑华工作之余仍然不忘自己肩负的责任,用真情和关爱引导人们自觉爱护公共卫生。每天下班后,她都来到黑龙江岸边,捡拾白天游客或者渔民随手丢弃的垃圾。谭淑华的行为温暖和感动了众多抚远市民,大家纷纷加入到保护黑龙江环境的行动中。
谭淑华荣获黑龙江省道德模范称号,入选“龙江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