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速,下降高度……他费力地操纵着飞机。他在空军当飞行学员时的初教机教员、现空军一级飞行员刘牧的叮嘱多年植根心田:“状态就是生命!”
“很纠结!想尽快下降高度,又担心速度大飞机承受的冲击力太大,机组和乘客安全无法保证。”身着短袖衬衣的刘传健紧握操纵杆,在缺氧、酷寒、座舱释压的极端条件下,操纵飞机艰难下降……
类似情况在民航史上只发生过一次。1990年6月10日,英国航空公司一架航班左侧前风挡玻璃脱落迫降成功。这次刘传健所驾飞机出现意外时,高度几乎是英航的两倍。几分钟后,飞机逐渐平稳,刘传健在第二机长梁鹏配合下戴好氧气面罩,凭借多年的飞行经验,参考有限的飞行数据信息,手动返航备降。
“当学员时,教员会将飞机设置到非正常状态,命令我们立刻改出。”采访中,刘传健讲起在部队经历的应急处置训练:模拟“座舱盖爆破”;将仪表蒙住,靠地标、罗盘领航飞行……
“看到跑道心里就有底了。”7时42分,他驾机成功备降。旅客无一人受伤,全机组安全。这场历时34分钟的手动备降过程,成为中国民航史上一次“史诗级壮举”。
空军锻造15年
“特情,我高教机单飞那天就遭遇过!”
“怎么样?没事吧?”“大队长,我没事。平安。”
14日上午10时许,从网上看到刘传健备降的消息,空军西安飞行学院某旅特级飞行员李庆堂赶忙拨通他的手机。得知在部队并肩战斗11年的战友平安,李庆堂长嘘一口气……
苍穹没有避风港,飞行是勇敢者的事业。这一点,飞天者更感同身受。刘传健驾机备降后,网友们格外关注这位“创造人类航空史奇迹”的机长,过人的飞行技能、专业素养、心理素质来自哪里?
“特情,我高教机单飞那天就遭遇过!”刘传健告诉记者。
1995年6月,川西南某机场。刚飞行200余小时的原空军第二飞行学院某团学员刘传健,迎来了飞行生涯中一个关键时刻:高教机放单飞。
“下降高度,加入航线。”
“明白!” 单飞一切顺利,他按程序放下起落架,对准跑道准备降落。
“拉高高度,准备通场。”突然,无线电里传来塔台指挥员命令。不是要降落吗?来不及细想,刘传健按命令果断操作。
一圈、两圈、三圈……通场中他已经知道,虽然进行了相关操作,但塔台信号员从望远镜里看到飞机前起落架没有完全放好。
此时降落,如果操作不精准,机头直接着陆,后果不堪设想——而这一切要由初次单飞的学员来完成!
“初生牛犊不怕虎。”刘传健这样形容当年的自己。当飞机第6次飞过塔台时,油表显示油量不足,必须降落!
静听着塔台指挥员交待的操纵要领,他镇定地驾机对准跑道。救护、消防等各类保障人员严阵以待。
50米、20米……飞机后轮平稳着地,他紧握操纵杆,全力保持飞机后轮着地的姿态向前滑行,最终,战机前轮贴着地面轻轻着陆,飞机稳稳停在跑道上……
“恰恰就是这次特情,促使我后来飞行时不放过任何难点疑点。”刘传健坦言。

刘传健(后排右二)在航校进行跳伞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