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脚下的父女军工人,部队是咱第二个家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李蕾 郭青松 杲跃吉 责任编辑:焦国庆 2018-09-21 08:31:49

父亲说——

有个当军工人的女儿,特别自豪骄傲

“飞机减速伞舱内出现了压坑变形,立即停飞。”接到部队的求援信息,秦俭有点着急,工作任务有冲突,组员们都被抽调到其他点位,身边连个帮手都找不到。

原本轮休的秦京津说:“爸,让我帮您吧!” 父女俩来到飞机尾部,仔细检查了压坑状况后,秦俭找来一根弯曲的导管,一头包裹上砂纸后伸进压坑部位进行打磨。午后的机场,气温高达30多摄氏度。不一会,豆大的汗珠从脸上滑落,两人的衣服早已湿透。

从上午一直忙到傍晚,耽误了两顿正餐,看着嘴唇发白、满脸憔悴的女儿,秦俭心有不忍,便让女儿先回去休息一下。“明天,这架飞机有飞行任务,今晩一定要干完。爸,您不用担心我,我撑得住!”正说着,秦京津转身登上了飞机,“哒哒哒”的铆枪声随即响了起来……

秦俭拿自己打趣,军工人就是要献完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自己干了半辈子的事业后继有人,老秦心里高兴;看到女儿在外场实践中不断成长,老秦骄傲。“工匠精神需要代代传承。”想到女儿可以接过自己的接力棒,老秦欣慰地笑了。

选择了外场军工人,注定了远离城市繁华,注定与苦累相伴。天山的夏天昼夜温差大,早上套着保暖内衣还有点冷;中午穿着短袖依然汗流浃背。外场的紫外线非常强烈,皮肤很容易被灼伤。

“爸,你看我脸上好多小痘痘,这可怎么办?” 秦京津感觉汗水浸过的皮肤火辣辣地疼,摸上去才发现起了包。秦俭抚摸着女儿的脸庞,既心疼又自责。然而,战机改装任务周期拖不得,老秦微微一笑,对女儿说:“没事,孩子。一会天凉了就自然下去了。”

当晚,秦俭花了2个小时来到商场,买了一条纱巾和一盒防晒护肤霜,一并交到女儿手中。

“后悔吗?”秦俭问女儿。

“来天山就是来接受锻炼、挑战自我,既然选择了外场军工人,再大的苦我也能承受。” 秦京津说。

看到女儿坚定的眼神,一向倔强的秦俭埋下头,拍拍女儿的肩膀提醒她记得擦药,便回了房间。

天山的夜空很美,站在山腰上,仿佛一伸手就能摘下月亮。这是秦俭一天最放松的时候,再过几天就是中秋节,回想起自外场工作以来,一家三口聚少离多。望着天上的明月,他想起了自己的妻子,她在干什么?是不是也像他一样思念着对方。

妻子说——

一家三代军工人,部队是咱第二个家

秦俭的爱人赵彦苓也是一名军工人,最能理解他们在外场保障的艰辛。

赵彦苓多次和老秦商量给女儿换个岗位,方便照顾。老秦却说要尊重女儿的选择,既然女儿要当外场军工人,那就让她在部队磨练一下,尽早成长起来。

其实,赵彦苓心里再明白不过,她何尝不知军工人的脚下泥土越多、手上老茧越厚、保障经验才越丰富、技术才越娴熟?每次说服不了这对父女,她只能偷偷抹眼泪,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前不久,厂里同事打电话夸女儿秦京津能吃苦。为了不延误改装周期,秦京津和同事们一起加班加点在外场工作。到了饭点,他们来不及赶回内场,随身带点简餐,午饭晚饭就这样应付过去。那半个月,秦京津像个“野小子”,顶烈日、战风沙,头发乱了顾不得整理,脸脏了也来不及洗。

“听了他们的描述,哪个父母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可是除了支持她还能做什么?”说到这里,赵彦苓不禁泪湿眼眶。

前几天,女儿秦京津告诉母亲,部队演训任务重,今年中秋节不回去了。“一家三口,两个在天山,我在石家庄,想团聚不容易。” 赵彦苓笑着对记者说,要说心里没有一点埋怨也不可能,但军工人不就是这样吗?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是家,部队已经是军工人第二个家。

秦俭的父母曾在保定一家老军工厂工作,从事的是最危险的工作——火雷管制造。秦俭亲眼见到母亲的同事炸伤了双眼,父亲的同事炸断了右腿……他们为军工事业奉献了青春乃至生命。这些故事深深感染着秦俭,激励他参军投身国防建设,退伍后他仍然心系部队,便走上了军工岗位,继续为部队建设作贡献。

军工人姓军为军,有着与军人同样的使命与责任。由于常年在外场奔波,家中的老父亲身体不好,全靠妻子照顾。5年前,还在部队执行保障任务的秦俭听到母亲病重的消息,连夜从部队赶到病床前,母亲握着秦俭的手,断断续续地叮嘱:“儿呀,你是军工人的后代,心里装着国家,娘高兴!” 病床前,老秦泪流满面,重重点头。(李蕾、郭青松、杲跃吉)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