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8名“特殊列兵”走进500个荣誉营连
——陆军依托历史荣誉营连组织干部见习锻炼新闻观察
■时景忠 周广文

陆军边海防学院教员陈凡坤(前排者)正在和战士们一同劳动。图片由陈凡坤提供
这是一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英雄血脉的“初心之旅”;这是一段融入基层连队、历练战斗作风的“淬火之旅”。
今年年初,陆军遴选500个历史厚重、战功卓著、全面过硬的历史荣誉营连,创建了干部见习锻炼基地。从 3 月份开始,首批 748 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干部,分赴500 个红色营连见习锻炼。5 个多月时间里,他们沉到基层一线、住进班排哨所、融入练兵备战,开阔视野、丰富阅历、提高素质。
历史荣誉营连是陆军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的鲜活载体,是陆军部队不忘初心、换羽新飞的源头活水。走进历史荣誉营连,更能读懂什么叫“党指挥枪”,什么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什么叫“拒腐蚀,永不沾”;更能从源头上注入红色基因,催生赓续传统、开拓奋进的激情。
500个红色营连,500个火热熔炉。当兵锻炼干部们在一天天训练、一堂堂教育、一次次交流中,锻炼着、体验着、思考着……
用忠诚基因铸魂励志——
“在他们身上,仿佛有一粒红色的种子,带着理想拔节生长”
5月初的那天,在某陆航旅“太原建奇功连”当兵锻炼的陆军航空兵学院教员徐智城,接到了到旅保障部代职助理员的通知。就在他准备向指导员熊循恩告别时,他发现全连官兵自发地在连门口集合起来。
“原以为是自己在连队当兵锻炼结束,连队官兵向我告别。没想到,是指导员熊循恩转业命令到了!”
直到那一刻,徐智城才知道,熊指导员是一名待转业干部。而他之前的表现,一点都看不出要转业的样子。
政治教育一次没落下过,跟班跟训一直在一线,每天忙得团团转,只有深夜才是他复习准备转业考试的时间。连队刚从某炮兵旅转隶不久,不少官兵面临改专业,个别老兵有畏难情绪,熊指导员一个一个为他们做工作:“我们连是‘太原建奇功连’,当年在战场上,前辈们面对枪林弹雨也没退缩过,现在我们这点困难都打退堂鼓,怎么能当好‘太原建奇功精神’传人?”
送熊指导员走的那天晚上,徐智城和他聊了很久。熊指导员的话他到现在还记在心里:“我们天天在教育课上教导连队官兵要忠诚,啥叫忠诚?站好最后一班岗就是考验。我们不能教育别人要忠诚,自己却做不到。”
信念的力量源于坚定,育人铸魂者更要信念如磐。离开院校前,徐智城所在学校也面临调整改革,这个节骨眼上离开岗位,让徐智城有点心事重重。熊指导员的经历使徐智城内心深受震撼,当兵锻炼结束回到学校,他对自己即将面临的选择,内心已经有了答案。
对于信仰、信念,对于理想、主义,和徐智城一样,很多缺乏基层经历的院校教员都觉得少点什么,又不知何处找寻。走进红色基因的发源地,触摸生动而鲜活的厚重历史,首批赴荣誉营连见习锻炼的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干部们,真正感受到了红色基因的感染力、穿透力。而这种力量,正是他们需要带回院校、传授给学员的宝贵财富。
“红色基因不是远在天边、虚无缥缈的,它深藏在每一个红色连队官兵身上,只有走进它,你才能感悟它,只有悟透它,你才能传承它。”陆军防化学院教员董文杰在北京卫戍区某师“红四连”当兵锻炼时,发现上等兵云宪雨脖子上有一个烫伤伤疤。原来,在一场外事表演中,担负“假想敌”角色的上等兵云宪雨卧倒时,一枚空包弹弹壳迸进了他的衣领,滚烫的弹壳烙在他的脖子上。烫得直咬牙的云宪雨只要用手一拿,就可以避免痛苦。“外事活动现场,一举一动都体现国家形象,我不能这么做!”他咬着牙忍着痛一动不动直到外事活动结束。现场观摩的外宾得知此事后,深受震撼地竖起大拇指:“中国军人,铁一般的意志,铁一般的信仰!”
“在这些红色连队,每个基层官兵身上,仿佛有一粒红色的种子,带着理想拔节生长。走进他们,这颗种子似乎也在我心间破土发芽。”当兵锻炼结束后,董文杰在自己的当兵日记上,写下这样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