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人才是我最大的课题”
——闪耀在钱七虎眼神里最大的期盼
走在校园的林荫道上,满头白发的老院士和蔼可亲。教职员工见到他都主动打招呼,就连一些认识他的家属也能聊几句。这是钱七虎留给很多人的印象。

然而,很多学生提起师从钱七虎的经历,却觉得“痛苦而有收获的煎熬”,因为经常会受到批评。对学生的论文,他总是不厌其烦,逐字逐句推敲。他常说,“我要是哪一天不批评你们了,就是对你们失望了”。
赵跃堂是钱七虎的一名得意弟子。面对记者的采访,赵跃堂谈起了自己博士论文的故事。“写论文不能仅仅是为了拿到学位,你的科研成果是要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来不得半点马虎,理论和技术都要经得起实践检验。”在导师的严格要求下,赵跃堂的论文先后做了4次大的调整。

1996年,当赵跃堂把自己的博士论文第7次修改完成交给导师钱七虎时,钱七虎正好动身去北京参加政协会议。半个月后,钱七虎开完会返回南京,赵跃堂从导师手里拿回自己的论文时,发现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从观点、公式到表格、数据,200多页的论文几乎每页都有增减和修改。
“导师的理论功底很扎实。讲课基本不看教案,画图、推导公式从来都是成竹在胸。2节课下来,看着导师写满黑板清晰明了的板书,我们都舍不得擦,一定要反复揣摩通透了。”钱七虎的另一名学生郭志昆说道。“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马虎。”钱七虎常常对他的学生们说道。

郭志昆于1991年攻读博士,至今他还记得清楚,当时导师钱七虎已是学院院长,正军职,工作非常繁忙,但是仍然坚持给研究生上课。白天会议活动多,没有整块的时间,就经常利用晚上上课。 一直到现在,耄耋之年的钱七虎仍然坚持亲自授课,亲自指导选题、撰写论文。
“最近几年,考虑到导师年龄大了,有一次,我们提出导师新招收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可以由我们来代上。”钱七虎的另一名学生陈志龙教授介绍,“导师当时就有点火大,‘我们不搞代师授徒那一套’,‘把青年人招进来就得全心全意地把人家培养出来’。”在他的教诲培育下,很多学生成长为参天大树。上世纪90年代带的研究生如今绝大多数都成为了专家教授,不少人还当上了博士生导师。

科研学术中,钱七虎从不争名争利。学生们有时写的文章要署他的名,他规定:凡是署他名的文章必须经他审阅,凡非他执笔的,一律不许署他第一。有一次,一名学生发表论文未经他审而署了他的名,事后钱七虎对该学生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在钱七虎的启发、指导和设计下,很多科研工作结出了累累硕果。但在获奖排名的时候,钱七虎总是推让,不让排他在首位,有的根本不让排上他的名,而把许多机会让给了年轻人。他甚至郑重宣布:所有他参加的项目,他一律署以技术顾问的身份,不当项目组长,所有报奖,他一律不排名。
钱七虎常说,要积累学科发展后劲,必须重视培养人才梯队。在他的提议下,陆军工程大学的防护工程科研团队每年都举办几场“学术民主生活会”,老中青三代科研人员齐集一堂,开展“头脑风暴”“讲述失败案例”等活动,参加的人说“每参加一次这样的活动都使视野扩一分”。
数十年来,钱七虎创建了我国防护工程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长江学者、杰青、勘察设计大师等大批优秀人才,先后共指导博士研究生55名,博士后40名,帮带10余名国家级科技人才。带领团队建成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军队创新研究群体;长期担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护工程分会理事长和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担任《中国大百科》土木工程学科主编。近5年来,钱七虎仍在亲临工程一线,主持和指导国家、军队多个重大工程防护建设,在国内外重要会议上作了30余场主题报告。
“耄耋之年自有狂,固北疆,战南洋。磨剑数载,建万里国防。黄卷青灯伏书案,披繁星,戴骄阳。三尺讲台八千日,传师道,育儒将。十步芳草,立中外首榜。谋无不当举有功,铸利刃,锻金刚。”听闻导师获奖的消息,钱七虎的学生吕亚茹写下了这首词。她说,她庆幸人生遇到了大师,让她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解放军报记者部·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