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英雄张富清与老伴相依相伴几十年,一起过着简朴的生活。解放军报记者 穆可双 摄
张富清,一个原本普通的名字,如今成为网络上的热搜关键词。
那个灿烂笑容,绽放在这位95岁老英雄的脸上,成为打动亿万国人的“时代表情”之一。
这位隐藏了60多年的战斗英雄,为何深藏功与名?他如此回答:
“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友,有好多都牺牲了。他们才是英雄,他们才是功臣!我有啥好显摆的……”
这发自肺腑的反问,仿佛一声响鼓,叩问着每一个人的价值追求;仿佛一面镜子,映照着一位老兵的永恒初心。
(一)
“人善于缩小自己才可能伟大。”
如果时光可以被浓缩收纳,张富清人生中最壮烈也最自豪的生命段落,都封存在那只旧皮箱里。
打开那只随身几十年的皮箱,仿佛是打开一个时光宝盒。硝烟、战火、轰鸣……铁与血的气息从中升腾,弥漫老兵简陋的家。
皮箱里装着的,是他的立功证书、报功书和“人民功臣”奖章。打开的那一刻,从朋友圈到媒体,点赞无数,还有诗句礼赞:
“匹马出梁州,峥嵘岁月稠。长戈横大地,烽火照边楼。生死一江水,沧桑两白头。梦中袍泽去,未醒泪先流。”
如今,立功证书和报功书上的每个字已被媒体记者反复咀嚼体悟,“人民功臣”奖章的每个细节已被无数网友在一次次的图片放大中熟稔于心。
走进张富清的家,他卧室墙上挂着一张中国地图。不知他是否会经常凝视某个坐标,但他一定记得自己一路走过的地方。
有人说,“不堪回首的,不是苦难,而是羞耻。”而张富清走过的路、作出的选择,写满了荣光。
陕西、甘肃、新疆、北京、天津、江西、湖北……一路战斗奔走,那一行行消失的脚印,默默见证着这位老兵的一次次选择。
他的人生道路选择程序极其简单,而且只有一个按键,这就是——党的指引: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他服从命令,毅然转业。
湖北恩施条件艰苦,需要干部,他听从召唤:“我去!”
来凤在恩施最艰苦,他听从组织安排:“我去!”
在来凤三胡区任副区长,偏远山区需要驻村干部,他主动要求:“我去!”
多年之后,面对许多不解的眼神,他总是笑着说:“这里苦,这里累,这里条件差,共产党员不来,哪个来啊!”
当人生的画卷徐徐展开,又慢慢回望,张富清的每一次选择都让人肃然起敬,也留给我们太多的感动和思考。
每次选择,每次岗位和身份的变换,他考虑的从来不是“我需要什么”,而是“党需要什么”“人民需要什么”。
虽然“不能用一个瞬间去判断一个人的一生”,但一个又一个瞬间,却能展现出一个人的一生。
什么是对党绝对忠诚?什么是对人民的赤子情怀?张富清在一次次人生关键之处的选择,便是答案。
离休后,他选择坚持学习。
老英雄一直保持着读书看报的习惯。卧室的写字台上,放着一本《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封皮已泛白。
书页里有各种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标记,以及空白处的笔记,标注着学习的收获。
“不认真学习党的理论,怎么能说‘听党话、跟党走’?”说到这儿,张富清突然提高了音调:“我虽然离休了,但永远是党的人。”
如果信仰是真的,一定会终生相随。
信仰,是支撑这位老兵95年风雨人生的坚实底座,更是一个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