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初心|湖北省来凤县离休干部张富清采访札记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杜献洲 王通化 邵薇 安普忠 责任编辑:丁杨 2019-05-27 08:31:23

(四)

采访老兵张富清,经常在哭与笑的交替中进行——

一说起战争岁月、想起牺牲的战友,老兵就忍不住落泪。

“我现在吃的、穿的、住的都很好,我很满足。比起牺牲的战友,他们连向党提要求的机会都没有……”讲起这些,张富清声音颤抖,泪水溢满眼眶。

面对牺牲的战友,张富清常怀一颗感恩之心。他参加了许多场战斗,一个个战友倒下的情景怎能忘怀?

一说起和平年代,老兵常常会开怀而笑。过往走过的路、吃过的苦,哪怕经历的是常人难以承受的委屈和创伤,此刻全化成由衷绽放的笑容。

那笑容,洋溢在20世纪80年代建成的简陋的房改房里,显得真诚而朴实。只有真正淡薄了功名利禄,才会有这样灿烂的笑容。

老兵的天高海阔,全在一颗平常之心。物质往往是精神的外化,张富清的生活场景清楚地表明了他的生活态度。

很难想象,一位离休干部的家是这样的:小竹椅、小木桌至少都用了30年以上,满是补丁的搪瓷缸陪了他60多年……他似乎把生活需求压缩到极限。

这是来凤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一位干部在张富清家的所见所闻:“老人的一天,是从一碗清水面开始的。锅里蒸腾起的白色水汽与微微熏黑的厨房天花板相映衬,在这间老房子里弥漫出一种人间温情。面条、馒头、白开水,就是老人一天的简单生活……”

对此,张富清却丝毫不以为意,这是一种真正的放下。人说“生死之外无大事”,他把生死都看得风轻云淡,还有什么功名利禄能令他心存纠结?

但他不会放下责任。战场上能活下来,他就要替牺牲的战友们去圆梦。

硝烟散去,英雄退隐。在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多少英雄老兵封存了血与火的记忆,封藏了功与名的光环,转身成为一名默默无闻的建设者。他们一样的冲锋无畏、一样的解甲无求,一样的奉献无尽、一样的回报无止……莎士比亚说:“玫瑰即便是不叫玫瑰,也不影响它的芬芳。”

采访张富清老人,经常会想起这样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大与小,轻与重,多与少,有与无,得与失,国与家……人生充满了辩证法,衡量、比较与选择,时时考量着、左右着、最终也定义着每一个人。

凝视张富清的灿烂笑容,聆听他娓娓道来时的真诚讲述,你无法不确信:老兵的人生,就是幸福的人生。

一颗感恩心,深藏功与名。这份选择与幸福,属于老兵张富清,也属于许许多多战争年代走过来的前辈们。

在老兵张富清每天和老伴买菜的那条路上,两边商铺林立,三五老人围在一起,打牌的、下棋的、喝茶的、聊天的,一派祥和。

95岁的老人对这个县的发展变迁最有发言权。穿梭在熙攘的人流中,他心中总是鼓荡着难以名状的幸福。这样的幸福,也属于这个时代。

2019年4月25日,在老兵张富清来到这个贫穷之地64年后,来凤县正式宣布全县整体脱贫。

这条消息,对于在山区驻村20年的张富清来说,如同当年战场上的重大捷报!他有太多饥饿的记忆,当年“手上血泡没断过”不就是为了今天?

在他和许许多多老兵的心中,祖国安宁,就是最高荣誉。

在他和许许多多老兵的心中,人民幸福,就是最大功名。

读懂这些,也就读懂了这些深藏功名、淡泊名利的老兵之心,也就读懂了我们这支伟大的人民军队。

(五)

历史的河床里,总是潜藏着戏剧般的伏线。

酉水河,潮涨又潮落。这条鄂湘渝边区的美丽河流,曾见证着359旅的前身部队,从这里出发,一路长征,向北……

多年后,这条河再次见证了359旅一位老兵一路“长征”而来。

或许,这只是时空里的一种巧合。但仔细凝视张富清的人生轨迹,我们会发现,这位老兵的生命历程,早已深深嵌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

1924年,张富清在陕西汉中的一个村子里出生。

在他出生的3年前,中国共产党诞生。

在他出生的3年后,人民军队诞生。

24岁那一年,他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在此后的人生中,他在湖北西南边陲县城奋斗的每一个日出日落,都连着一个党的初心和一个民族的伟大征程……

今天,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依然需要老兵张富清身上的突击组精神,继往开来再出发!

(系列通讯协助采访:解放军报特约记者何武涛、通讯员朱勇)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