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界碑,神圣而又庄严,是祖国领土和主权的象征,也是万千边防军人心中的精神图腾。走近界碑,才能真正读懂边关;走近界碑,更能感悟家国情怀。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空节点,人民网联合陆军政治工作部宣传局、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组织5路小分队,深入祖国陆地边防线,走进小白杨哨所、乃堆拉哨所、清河口哨所、北极村哨所……走近70个界碑,开展界碑描红主题活动,感受祖国边防的沧桑巨变、倾听边防军人的无畏担当。
有一种支柱,看似无形,却顶天立地;有一种旗帜,寂然无声,却高高飘扬。从即日起,我们推出“祖国在我心中”界碑描红主题活动专题报道,陆续编发相关稿件,敬请关注。

采访小分队探访阿拉山口边防连。郭发海 摄
人民网阿拉山口5月27日电 (黄子娟 郭发海 乔玉中)边关是什么?摄影家说,边关是险;游客说,边关是难;生意人说,边关是远……5月26日,迎着阿拉山口肆虐的狂风,博尔塔拉军分区阿拉山口边防连官兵对记者说:边关是国,边关是家。
当天,由人民网、陆军政治工作部宣传局、央视电影频道联合组成的“界碑描红”主题活动采访小组来到了这里。“在山口,这种恶劣的天气是常态。”指导员宋洪宝介绍说,阿拉山口位于阿拉套山和巴尔鲁克山之间宽阔平坦的通道,是新疆北部“冷湿空气”入侵的重要门户,是我国四大风口之一,自然环境十分恶劣。连史记载,一年8级以上的大风天气长达180多天,素有“一年一场风 ,从春刮到冬”之说。
火车轰鸣,商贾如梭。作为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铁路、公路并举的国家一类口岸,中哈原油输油管道也在这里入境,阿拉山口口岸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西段的桥头堡,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登上嘹望哨台,“忠诚”两个红色大字格外耀眼。“为维护边境地区和平稳定、保障两国边境经贸繁荣发展作贡献,这是边防官兵应尽的职责。”宋指导员说,作为口岸边防连队,官兵们把忠诚二字刻在心间,用“大风吹不倒、诱惑打不动、强敌撼不动”的豪迈气概扎根大风口,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连队楼前矗立的“无风石”。萨妮娅 摄
连队营区宿舍楼前,矗立着一块巨大石头,上面刻着“无风”两个大字。对官兵们说,这两字有着特殊的意义。
上士闫晓飞第一次参加边防巡逻,就遭遇十级大风,身体瘦弱的他被眼前的景象吓坏了,硬是被班长拽了一路。他曾下定决心:两年后,一定要离开这个鬼地方。从此,训练泡病号,巡逻溜边边,急难险重任务不敢上,他成了连队的重点人。
直到有一天,他被指导员叫上了连队的英雄山。“这里,埋葬的就是我们的第一任老站长吴光胜,他的一生始终和边防相连……”
上世纪60年代初,阿拉山口地区有边无防,应党中央号召,吴光胜一行17人步行来到阿拉山口安营扎寨,没有营房,他们就在石头缝里打地窝,没有伙食,他们就挖野菜充饥,在这里一待就是7年。2001年,老站长因病在家乡离世,去世前唯一遗愿竟是将骨灰撒在西陲边防线上。
听着故事,闫晓飞眼睛湿润了。渐渐地,他对界碑和边关有了不同寻常的情感认同和心灵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