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祖国共成长丨张革强:佩剑蓝盔 走向世界

来源:中国之声国防时空 作者:娄思佳、张灵雨 责任编辑:杨一楠 2019-08-09 00:06:13

“我们将部队拉出去,迎着反政府武装向前推进了5公里。它往我们这边推进,我们也往它那边开进。当时我们就觉得,狭路相逢勇者胜。就这样,我们进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战术演习。我们就是要让各方人士看一下,我们中国军队任何时候,都有信心、有能力去维护世界和平。后来,反政府武装停在了离联马团司令部14公里的地方,始终没敢动。最后,在我们的保护之下,马里的各方势力在联马团司令部签订了停火协议,这个停火协议一直延续到现在。”

中国赴马里维和部队营区内,警卫分队清晨在进行演练。(资料图)

中国军队的血性胆气和勇敢举动,有力地震慑了反政府武装的嚣张气焰,制止了这场战争。联马团东战区司令马马杜将军第二天专门到中国部队的维和营区看望官兵。

“马马杜将军当时几乎是满含热泪地高呼:‘中国军队万岁,中国军队万岁。’也就从那一刻开始,整个联马团,都知道中国军队是联马团的王牌,是一种实力的象征。用我们习主席的话讲,军事实力是底牌,你能打仗,世界各国才会敬重你、尊重你。”

中国赴马里维和部队指挥长张革强与加奥大区区长马马杜将军合影,张革强向马马杜将军赠送中国国防白皮书及维和宣传册。(资料图)

2014年9月底,结束了10个月的维和任务后,张革强带领部队凯旋回国。

“我们以零伤亡的代价,高标准地完成了此次维和任务。我觉得,这是我们全体官兵拼搏奋斗的结果。联合国总部也因为我们的卓越行动,对我们进行通电表彰,这是对我们全体官兵的最高褒奖。后来,我们的维和经验也在全球和平论坛进行了专题介绍。联马团的卡索拉总司令说,中国军队纪律严明、素质过硬,堪称联马团的王牌。”

回国后,张革强正巧赶上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在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后,他走上了新型陆军体制下的中型合成旅旅长岗位。张革强说,在部队建设中,他有意识地将过去维和的实战经验融入进去。

“我举个例子,上了战场后,子弹怎么装?我们叫2+1+2装弹模式。也就是说,要装2发普通弹,再加1发曳光弹,再加2发穿甲弹。不能全是普通弹。为什么?因为第一,一旦发现目标,一个点射,肯定有一发曳光弹出去,打出一个弹道,为旁边的战友们指示目标。第二,他穿着防弹衣,普通弹打不死,一个点射,肯定有一个穿甲弹出去,肯定能打透他。总之,那一次维和经历,既为我们提供了一次走出国门看世界的机会,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走进战场试长短的机遇。”

自1992年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中国已先后派出包括张革强在内的维和军事人员近4万人次,参加了24项维和行动,期间,有13名中国军人牺牲在维和一线。此时此刻,我国仍有2000多名维和官兵在危险中前行、在炮火中坚持,坚守在苏丹达尔富尔、南苏丹、黎巴嫩等8个维和任务区,为饱受战火蹂躏的民众撑起和平的蓝天。

朱日和的雨来得急,走得也快,就像当地牧民兄弟粗犷豪放的性格。从绿色步战车飞身跳下后,张革强大步流星地走进旅指挥所的帐篷内。此时,他似乎还没有完全从马里维和的情景中走出。沉默了一会儿,他一边深情地望着战位上的官兵,一边感慨地说:

“透过战火硝烟,才更知和平生活的珍贵。平常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我们,之所以看不到黑暗,是因为一代代中国军人拼命把黑暗挡在了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同时,这背后也折射出我们的国家正在不断由大向强,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中国之声国防时空·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