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观察:一级军士长的伞降人生,风险之下光芒闪露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吴永杰 王钰凯 李灰懿 责任编辑:李晶 2019-12-11 16:27:14

伞降人生

■吴永杰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王钰凯 特约通讯员 李灰懿

第76集团军某旅一级军士长王国林组织高原伞降实跳训练。 李灰懿摄

在特种部队,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你在训练,即使见到旅长也不用敬礼。

但第76集团军某旅的伞降总教员、一级军士长王国林总能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每一个认识或不认识的士兵,见到他都会主动敬礼。

“尊敬是发自内心的。”一名士兵说,“每个成功落地的人都会感激他。”

风险之下,光芒隐隐闪露

828米,是世界最高建筑物“迪拜塔”的高度,也是特种部队组织伞降实跳训练通常设定的高度。

从这个高度一跃而下,如果降落伞未能正常打开,跳伞员会在不到20秒的时间触地,几乎没有生还可能。

当飞机达到这一高度,机舱内的士兵往往会紧张甚至恐慌——有冒虚汗的,有脸色苍白的,也有直接吐了的。

有时,过度紧张还会促使一些士兵在离机前不由自主地伸手抓住身边一切能抓住的东西,比如护栏、绳索或者机门。

相较离机,着陆更加危险。王国林见过各种“危险”的着陆方式:有的人臀部和脚掌同时侧风着陆,直接骶骨骨折;有的人为了落到中心点,进行低空大转弯,结果速度过快摔到地上,多处骨折;也有人因为害怕,蜷着腿着陆,结果小腿后折,直接跪倒在地……

受伤后,有的士兵休息几天继续跳伞,有的则再也没有出现在伞训场。

近年来,跳伞的种类、方式也在不断演进。武装跳伞、夜间跳伞、低空跳伞、高原跳伞、“三无”跳伞……难度的增加伴随着风险的加剧。

风险带来的,不仅仅是紧张和恐惧,更是勇气与抉择。王国林对2012年那次翼伞定点比武记忆犹新。

“那次比赛难度非常大。”一同参赛的三级军士长冯志强回忆。比赛规则相当严格:每名队员跳6次,每次必须落在一个直径5米的靶圈内,出了靶圈或者脚以外任何部位触碰地面,都算成绩无效,6次落点距靶圈中心点距离之和最短者为冠军。

进入决赛后,同组的队员发挥都不理想。王国林也受了伤,小腿肿得作战靴都脱不下来。

带队的参谋长也有些无奈,准备将王国林换下场。

选择因伤退出还是继续比赛?王国林并没有过多考虑——他选择完成那6次跳伞。最终,打着封闭针的王国林以距离中心点5.17米的总成绩让所有人望尘莫及。

从那以后,战友们就送给王国林一个新的称号——“西部伞王”。

但这个称号很少被王国林提及,更多的时候,这名高级士官都铆在训练场,组织伞降训练或者检查伞具。

一眼望过去,王国林与一般的老班长并无差别:无非是眼角的皱纹多一点,军衔上的“拐”多两道。只有当他全副武装,背上降落伞跃出舱门那一刻,才会产生那种“神兵天降”的感觉。

人人都能跳伞,关键是要能安全落地

跳伞本身并不难。一个从没跳过伞的士兵,经过3个月的严格伞训,能叠出合格的降落伞,通过离机、吊环、平台等课目的考核,就可以参加跳伞。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三肿三消,方上云霄”。

身为伞降总教员,王国林认为,跳伞真正难的不是跳下去,而是如何保证所有上飞机的人安全落地。

每年年初,他都要组织伞降骨干培训。

除了教学任务,伞降骨干的很大一部分职责就是完成跳伞前的技术检查,降低风险,尽可能确保训练的安全性。

据统计,跳圆伞前,至少有如下细节需要检查:叠伞时200多个,整伞时80多个,背伞时40多个。

叠伞的场面颇为壮观。所有人一字排开,两人一组,操课会一直持续到夜训结束。此间,官兵只能跑、站或蹲,既不能走,也不能坐,更不能出声,传递信息要用眼神完成。“就是要让官兵注意力高度集中,以防分心。”王国林解释。

一名想要加入伞降骨干队伍的士兵曾问王国林,当伞降骨干需要什么天赋。

“细心。”王国林毫不犹豫地说。在他看来,一枚螺丝、一根绳子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经你检查过的伞,要确保绝对没有问题”。

确保安全还有一道“保险”——携带一具备份伞。备份伞也被称为“救命伞”,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能打开。

《伞降理论手册》中明确规定:主伞出现特殊情况时,首先要排除特情。当特情未能排除,危及跳伞员安全时,再打开备份伞。

在特种部队,打开备份伞这样的经历,更像是种荣耀。

“王教员总是格外严格,对谁都不例外。”中士赵玉鹏回忆道,前年全旅出了两次特情,一次是他自己,还有一次是王国林。

“伞降训练有规矩,出现特情后要停跳一天,用来反思总结。”赵玉鹏记得很清楚,王国林那次也停跳了一天。

在2166次的跳伞中,王国林遇到过10余次空中特情,打开过备份伞3次,其中两次都发生在近几年。

为此,妻子总和他念叨:“岁数大了,少跳点,在地上指挥就行了。”

但王国林有自己的固执:“经验也会过期。前些年的实跳数据,用在眼下的训练不一定好使。”

有人觉得,跳伞是“跳下来,就完事了”。但王国林不这样认为。“跳伞是个高危课目,每个环节都需要在脑海中反复回放几十遍甚至上百遍。只有思想高度重视、精神适度紧张,才能确保实跳的安全顺利。”他说。

今年9月8日,部队当年的伞降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全部完成。让王国林欣慰的是,没人受伤——连崴脚这种小伤都没有出现。

王国林并没有过多地表扬这些士兵。“那会使他们大意。”他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