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仆后继,不怕牺牲,铺就胜战之路
莽莽青山之间,杨连弟举起一块单薄的木板掩护住身体,引爆了前方爆破点的土炸药。
紧张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至下颏,一滴一滴落在脚下起伏不平的混凝土上。
四周山明水秀、风光明媚,杨连弟却无心观赏。他脚下的“战场”,是一块不过几米见方的桥墩墩顶,脚边不远处是高达45米的“深渊”。
高大昂然的桥墩宛如几根险直的“天柱”矗立在山谷中。杨连弟忙碌的背影,化作“天柱”顶端一个不起眼的渺小黑点,融进了疏旷寥廓的山野。
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个月。狭窄的桥墩墩顶上,杨连弟反复地设置爆破点、退避、引爆,3天时间里重复爆破了100多次。
时间再倒回一个月,横贯东西的陇海铁路之上,一处“天险”截住了解放军挺进西北的路途——这里被叫作8号桥,桥身坐落在险峻的高山峡谷之中。
对于接受了抢修任务的铁道纵队来说,无论困难有多大,他们都要在3个月内完成任务。身为铁道兵的杨连弟,便这样走入英雄的史册。
“用铁夹板搭单面云梯强登”“用土炸药将桥墩顶面炸平”……杨连弟的建议让抢修大大提速。在提出操作方案的同时,他又默默承担了难度大又危险的实操任务——在搭起云梯后带头强登,率先攀上45米高的桥墩;在面积有限的桥墩顶端爆破百余次,连续作业3天3夜,成功整平了5座桥墩顶面……
为了胜利一无所惜。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感召下,杨连弟所在部队提前20天就完成了8号桥墩工程任务。
这位著名的“登高英雄”,1952年5月15日牺牲在朝鲜战场,年仅33岁。
在人民军队长长的队列里,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身影前仆后继。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前夕,毛主席与杨开慧的长子毛岸英主动申请赶赴战斗前线。彼时的毛岸英刚刚新婚不久,生活平稳而安定,但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向战而行。
入朝不到两个月,毛岸英在一场空袭中牺牲,年仅28岁。
战士的身躯虽被烈火焚烧,战斗的精神却被淬炼得更加闪亮。这场战争中,还有许多如毛岸英一般的年轻灵魂,像他一样永远长眠于异国的青山之间。
无论是领袖的儿子,还是出身贫苦的战士,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军人;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职责——战斗。
汶川地震中主动申请上前线的飞行员邱光华,勇赴索马里担任大使馆警卫的武警战士张楠……展开时间轴,在人民军队向着胜利一路挺进的征途上,有很多如他们一样的军人。他们,用英勇牺牲铺就了人民军队走向胜战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