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士官和他的400多期维修小报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李团标 邢 哲 本报特约记者 雷兆强 责任编辑:张诗梦 2019-12-23 09:14:42

训练间隙,刘纪伦为修理工讲解新一期维修小报。周 超摄

创办这张小报,初衷是为了分享

“一张小报是一段记忆。”在刘纪伦的日记本扉页,记者看到了这么一句话。

8年时间,创办了400多期维修小报,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刘纪伦做到了。他所在连队,每年秋季老兵走、新兵来,一茬茬的人在换,主官也先后更换了3任,而这张小报的厚度只增未减。

自从成为主编,刘纪伦笑着说自己没过一天“安稳的日子”。修车、办报、搞教学……将他每天时间填满,那些在梦想的道路上拼命奔跑的日子,成了一段特殊的记忆。

“虽然辛苦,但很值。能够将多年的维修经验保留下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刘纪伦之所以怀揣着如此坚定的信念,还要从他的一段经历说起——

当时,单位刚刚配发一批新装备,修理连经常会接到各种各样的维修保障任务。每当他遇到棘手问题,不仅自己束手无策,周围也没有可以请教的师傅。面对这种“闭门造车”的现状,刘纪伦的心情像是一拳打在棉花上——有心无力。

这一切,是那个时代修理工的“专属记忆”。

为了改变现状,刘纪伦开始给自己“充电”。他喜欢看电视科教频道的节目,“看到有用的就记下来”。除此之外,他还自费订购汽车修理方面的报刊,将有用的知识剪下来。时间久了,一张张报刊“碎片”被刘纪伦贴到本子上装订成册,他称之为“精华本”。

后来,部队赴高原开展适应性训练,关键时刻一台车辆发动机突发故障。维修技术干部认定是喷油泵损坏,必须更换。此时,刘纪伦回想起“精华本”上记录的典型维修案例,跟这一故障很相似,他便猜想可能受高原气压影响,密封性出了问题。经过详细检查,证实了刘纪伦的猜想,更换完一个密封圈后故障顺利被排除。

从那以后,刘纪伦整理的“精华本”受到官兵们的热捧,被视为“排故宝典”。

日常训练中,刘纪伦也经常拿出“精华本”给年轻的修理工们讲解技术难题。有一次,一位小战士不经意地说:“‘精华本’的确是个好东西,用大白话讲述的理论很容易理解,要是能人手一本就好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位小战士的话启发了刘纪伦:“精华本”里的宝贵经验应该归大家共有,这样维修专业力量都能得到加强。他还发现,新装备随装配发的教材上只讲解了基本原理和知识,缺乏实际操作技巧,修理工们亟需一本“课外辅导资料”。

缺少经验分享平台,成为挡在修理工相互交流学习之间的一扇门。推开这扇门,就是打开一个火热的世界。思来想去,既然“精华本”是从报纸上而来,那就自己办一张“报纸”。

就这样,刘纪伦开始着手筹备第一期维修小报。

一张有温度的小报,让官兵成为故事的主角

一名士官要办“报纸”,在连里引起不小的轰动。

第一期维修小报面世前,刘纪伦内心的“小剧场”里,曾无数次上演过这张“报纸”带来的效果,比如官兵们会抢着观看学习,或者得到大家的赞许,为他竖起大拇指。没想到,当他把自己的“处女作”信心满满地贴在连队门口的橱窗里后,一盆凉水却当头浇下来。

有人质疑:“维修小报只是哗众取宠的噱头,浅尝辄止的常识到底有多大用?”也有人笑话:“明明是个修理工却操着领导的心。”

就连指导员陈国定也将他叫到办公室。“想法很好,值得肯定。不过作为连队的修理骨干,还是要把心思放在专业训练上。”指导员的话虽然没有说透,但言语间透露出“干这个有些‘不务正业’”的意思。

满怀信心地起跑,却绊倒在离出发不远的地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让刘纪伦感到沮丧。夜晚躺在床上,刘纪伦的心情低落到冰点,“头一次感到孤独和无助”。

幸好,除了质疑,还有鼓励的声音。刘纪伦的老领导找到他,想方设法让他重拾信心。“在创新的道路上,少不了别人的误解和嘲笑,但只要心够坚定,你的目标一定会实现。”班里的战友也鼓励他“有梦想就要去坚持”。

笼罩在刘纪伦心头的阴霾渐渐散去。他也意识到:那些愿意提出批评的人,某种程度上是自己的老师,他们对维修小报的关注,其实正彰显它的价值。他琢磨,维修小报不能只是自己的“一家之言”,一个人的知识终归有限,还是要坚持“群众办报”。

比起看教材、讲理论,有时候真实的经历和感悟更能拨动战士们心中的那根弦。白纸黑字印到纸上容易,走进官兵心里却很难。只有让每篇文章贴近官兵的工作,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才能知道官兵真正需要什么。

想到这一点,刘纪伦决定将维修小报打造成经验交流的平台,让官兵讲述自己的故事。“办一张有温度的小报,让官兵成为故事的主角。”他说。

一有空,刘纪伦就向经验丰富的修理工取经。训练间隙,他喜欢给大家点上一支烟,先拉一会家常,话匣子打开了,刘纪伦就开始让他们讲述自己遇到的典型维修案例、攻克的技术难题。听到好点子,他就赶紧记录下来,这些第一手素材,能帮助他原汁原味地再现故障现场的情景。

在接下来的几期维修小报中,被采访的对象成了报上的“主角”,越来越多的“经验之谈”开始见诸报端。甚至有时候,一篇稿子从策划到定稿,刘纪伦需要向全连的修理工征求修改意见。

碰撞的效果是喜人的。当刘纪伦把梳理总结的“精华”呈现在战友们面前时,大家渐渐被维修小报的内容所吸引,对刘纪伦也越来越信服。

慢慢地,刘纪伦和他的维修小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粉丝量”节节攀升。

后来,不断有人找上门想要加入办报的队伍。刚接触修理专业的新兵、多年维修经历的修理技师,甚至平日里忙得不可开交的连队干部“都想一起来搞点事”。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