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战小队长马新庆:超越自己,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王钰凯 孙利波 责任编辑:乔楠楠 2020-04-10 08:55:16

“特战小队长手下没有带不好的兵”

催泪弹散发出的白色烟雾里,冲出一只土蜂,落在马新庆举着喊话器的左手上。

这只手,距眼睛不足30厘米。蜂刺缓慢扎进皮肤的感觉类似打针,但要更刺激一些。伴着刺痛感而来的,是更多土蜂。

马新庆没有逃跑,因为他是这项训练任务唯一的教官。

这是第76集团军某旅首次以特战小队为单位,进行的“魔鬼周”训练。

就在刚才,一枚催泪弹在屋内爆炸,震落了屋檐处的土蜂窝。马新庆抄起喊话器命令道:“所有人!继续执行任务!”

一群土蜂飞向马新庆,落在他没有防护的头部和双手。

此刻,马新庆依然没有终止训练。他深知,特战队员绝不能后退,因为“战场上的很多突发情况远比眼前的景象危急得多”。

将特战小队与“魔鬼周”训练相融合,是该旅对特战小队训练模式的一种新探索,也是马新庆作为“魔鬼教官”的新考验。

在日常训练中,特战小队长是天然的组训者。

部队调整改革后,马新庆注意到的第一个变化,就是体能训练不再由连队统一组织,而是由特战小队长各自带队组训。

“组训权”在手,马新庆想出了不少新招。

他为每名队员量身制定了专属体能训练计划。为了检验体能训练效果、形成激励机制,马新庆每月组织一次“健美比赛”。

晚点名结束后,队员们进行完体能“小练兵”,就亮出自己的肌肉块,由马新庆拍照记录。他们评选出肌肉块最大的“肌肉男”,每个人还与自己前一个月的照片对比,观察肌肉增长情况,修订训练计划。

“上级制订的训练计划没法具体到个人,但小队长一定可以。”马新庆说,“训练要因人而异,避免‘一锅煮’的现象。”

在小练兵、小比武的过程中,特战小队内部也更加融洽和默契。在实战中,这种默契就是实实在在的战斗力。

猎人训练基地,半人高的野草丛中,马新庆探出脑袋,观察敌情。他伸出左手打出一个手势,特战小队迅即分成4组,呈前三角队形前出。

运动过程中,队员们相互配合,保持着自己的观察范围,避免盲区的出现。

“在特战小队中,战术队形指挥是个很重要的内容。”马新庆说,小队成立之初,很多队员都不太懂“队形与运动”,他只能一点一点去教。

为了让大家有更直观的感受,马新庆将树枝和石子摆在地上进行讲解。树枝代表地形,石子代表队员。

一开始,马新庆通过边下口令边纠正的方式,让队员们做出基本动作。之后,他将口令换为各种声音,如敲棍子声、吹口哨声。最后阶段的无声训练,队员们会根据旗语、手语等内容,完成战术队形切换,精准执行战术动作。

要打造过硬的特战小队,特战小队长必须能带兵。按马新庆的理解,就是“特战小队长手下没有带不好的兵”。

在团队里,邵明晨因自幼习武,性格粗犷,素有“倔牛”之称。他曾因思想一时转不过弯,当众顶撞新兵班长。很多人都把他当“刺头兵”。

刚来到特战营时,各单位都不愿意接纳邵明晨。但马新庆请求留下他。

“我能带好他。”马新庆向连队保证。他看重邵明晨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劲:“只要带得好,这会是个难得的好兵。”

事实证明了马新庆的判断。

按照马新庆制订的专项训练计划,经过一段时间的“魔鬼训练”,邵明晨很快在同年兵中脱颖而出。在上级组织的75公斤级综合格斗比赛中,他仅用25秒就击败了对手。

那一年,马新庆所带的特战小队荣获集体三等功,包括邵明晨在内的2人荣立二等功。

这些荣誉,无不证明了马新庆的带兵能力。

“魔鬼周”训练胜利结束,队员们将马新庆涂成“泥人”,欢呼着将他抛向空中。

那一刻,马新庆笑得比谁都开心。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