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他们因何而牺牲?今天,我们以何来告慰?

来源:钧正平工作室 作者:刘金晶 责任编辑:王粲 2024-04-04 15:18:43

01

巍峨青山下,一条清澈蜿蜒的河流缓缓流淌。河流之上的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坐落着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

这里安葬着25048名红军烈士。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中无名的就高达17225位。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转移到四川、陕西边界地区后,建立了以通江县为核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从粉碎三路围攻、三次主动进攻,到粉碎六路围攻,他们在川陕苏区的两年多时间,就经历了200多场艰苦卓绝的战斗。

战争残酷,受伤流血在所难免。在那个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缺医少药的年代,结果可想而知,成千上万的红军伤病员因伤势过重而失去了宝贵生命。他们中很多人牺牲的时候才十八九岁,正青春。

当时的红军,掩埋好战友的尸首,揩干眼泪后便重新出发。陵园的墓碑上,简要记录着战士们最基本的姓名、部队番号、牺牲年月等生平信息。让人更遗憾的是,由于战乱加上信息统计不全,很多长眠在此的红军烈士无法确认身份便已入土。

他们是英雄,却没能留下任何信息。陪伴他们的墓碑上只镌刻了一颗红色五角星,鲜艳而夺目,那是无名烈士的符号和象征。

时隔90年,当我们站在陵园里抬头仰望,一块块、一排排、一列列墓碑,一直排列到山顶,这是“最可爱的人”最后的军姿。

02

我时常在想,假如这个世界没有那些舍生忘死、敢于斗争、不辱使命的英雄,没有当初他们所作出的选择,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将会是怎样?

是啊,人的一生要作出多次选择,小到一餐一饭,大到人生规划,我们的日常就是由一次次选择造就的。但假如,选择的两头分别是生与死呢?我们该如何作答?

面对敌人的绞刑架,李大钊从容赴死,作了人生最后一次演讲。“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

刘伯坚率部队转移突围,在战斗中身中数弹,不幸负伤被捕。临刑前,敌人问刘伯坚,还有什么后事要办?他只提出了两点要求:“第一,要写封家信,交代我们子孙后代要将革命进行到底。第二,我死之后,要把我葬在梅关。葬在梅关,站得高,看得远,使我死后也能看到革命的烈火到处燃烧。”而他那句“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是对自己短暂一生最好的总结。

生为女儿身,不比男儿弱。为了得到更有价值的情报,敌人对赵一曼进行了惨无人道的严刑逼供。但尽管如此,也无济于事,他们得到的只是赵一曼的怒斥:“你们这些强盗,可以让整座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烂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人的信仰!”

邱少云,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被烈火焚身时,他选择了守纪如铁、巍然不动,用自己的壮烈牺牲掩护了潜伏部队的安全,他用最坚忍的潜伏,完成了最勇猛的突击!也正是那场在异国他乡获得胜利的伟大正义之战,让全世界相信,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

尊严,只存在于剑锋之上!而像这样的英雄事迹,在中华大地上大量普遍地书写着。

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尽管时代不同、年龄不同、战场不同,但英雄们的追求是一以贯之的。在山河破碎时用命抗争,在人民需要时不畏艰险,正是一个又一个勇敢的“他”“她”和“他们”,用“选择”支撑起民族的脊梁,造就了我们的今天。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告诉世人:一个不屈服的民族,一定会走向强大。

03

有人说,人的一生,要死三次。第一次,当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失,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第二次,当你下葬,人们穿着丧服出席你的葬礼,他们宣告,你在这个社会上不复存在;第三次死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于是,你就真正地死去。

世界上没有不会逝去的生命,但有永恒存在的精神。“同志们,胜利的时候,请你们不要忘记我们。”这是烈士裘古怀就义前遗书中的一句话。如今,94年过去了,裘古怀“胜利”的愿望早已变成现实。

只要我们还记得,他们就活着!英雄不惧死亡,但怕被遗忘。他们不是怕自己的名字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而是怕后人遗忘他们曾经为之殉身的梦想、曾经为之奋斗的事业、曾经为之坚守的初心。

党旗、国旗、军旗都是红色,一如英烈们胸膛里奔涌的信仰的颜色。对英雄先烈,习主席念兹在兹,一直看得很重、感情很深。“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无数的先烈用鲜血染红了我们的旗帜,我们不建设好他们所盼望向往、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共和国,是绝对不行的。”

清明之际,社会缅怀英烈的氛围格外浓厚。日前,贵州独山三中学子为79名烈士墓碑描红的视频被网民广泛点赞。“我怕下笔太重,惊扰了烈士的英魂,又怕下笔太轻,描不出他们惊天动地的往昔……”一笔一划细致地描摹,表达着学生们对烈士的缅怀和敬仰。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就是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中,铿锵形成。

那个喊出战斗口号“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大男孩陈祥榕已经离开我们快4年了,前来祭奠的人们在他的墓前摆满了橘子和鲜花。肖思远的墓前也摆满了他生前最爱吃的果冻。国人从来没有忘记那些为国家、为人民献身的英雄。

近日,“清明给英烈写句话”的活动登上了热搜。有个网友的留言让我印象深刻。“他们为什么是英雄?因为他们躺在那里。我们为什么要祭奠?因为我们站在这里。他们为什么会躺在那里?是为了让我们能够站在这里。”是啊,我们正在经历的看似稀松平常、理所当然的今天,正是无数英烈们为之奋斗终生,却未能亲眼见证的明天。

这两天,又有两名英雄相继离世,令人痛惜:一位是走过长征路、浴血过河西、激战过淮海,见证过日本帝国主义失败,见证过全国的解放,也见证了今天中国繁荣昌盛的“开国少将”张力雄;一位是空军“二级战斗英雄”韩德彩,当年年仅19岁的他不顾油料即将耗尽的危险,以“空中拼刺刀”的战斗姿态,击落美国空军“双料王牌”飞行员费席尔。人民的英雄,人民会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革命先烈最好的致敬,就是赓续他们的精神。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烈士陵园,不仅要读懂那段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更要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历史的大幕在我们面前缓缓拉开,当时代的接力棒交到我们手中,我们又能为未来做些什么?

唯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方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漫画:张世世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