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再走长征路丨抢渡湘江,红军百姓一条心

来源:中国军网 责任编辑:乔楠楠 2019-07-07 17:50:17

中国军网桂林7月5日电 记者李佳垚报道: 7月4日下午,“再走长征路”记者团来到了当年红军抢渡湘江时红三军团的临时指挥所——三官堂参观,聆听当地党史专家罗基富的介绍,重回1934年炮火连天的湘江之战。

据《红军长征史》记载,1934年10月,党中央和红军总部从中央苏区出发,开始长征。11月25日,军委下达了《我野战军前出至全州、兴安西北之黄山地域的作战部署》的命令,标志着湘江战役的开始。此时,国民党军在湘江以东布下三角铁桶阵,妄图全歼红军部队。面对北、东、南三个方向敌人的重兵堵截,红军既不能北进也不能南下,更不能后退,唯有向西杀出一条血路,才能为战争胜利保留火种。

罗基富介绍说,“当年军委两个纵队和红军部分部队是从界首渡口过湘江的,三官堂距离界首渡口一百多米。军委两个纵队过江时,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就把指挥部设在这里,指挥红军渡江和光华铺阻击战。现在大家都叫这里红军堂。”

红军堂。(中国军网记者 李佳垚 摄)

据罗基富讲述,当时百余米宽的湘江上没有一座桥,快速搭建浮桥渡江成了红军的当务之急。“11月30日,军委第一、第二纵队先后从架设在界首渡口的浮桥渡江。到12月1日,红军主力部队就全部渡过湘江。”罗基富说。

兴安县红色文化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陈兴华说:“红军能胜利渡江,跟群众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当年红军的条件很艰苦,衣衫褴褛,脚上只有一双草鞋,武器装备也比不上敌人天上的飞机地上的大炮。但为什么最后红军胜利了呢?说到底,还是因为红军是一支人民的队伍,有了人民的支持,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家住兴安县华江瑶族乡的支义青老人,是曾经帮助红军搭建浮桥抢渡湘江的乡民。今年已经105岁的支义青老人回忆起当年帮助红军搭建浮桥,场景仍然历历在目:“我是船工,红军当年借我的船去帮忙搭浮桥,借一天给一块大洋。七八条船停在水面上,我们先把船固定好,然后老百姓都把家里的门板拆下来,拿给红军搭浮桥,大家在门板上写好名字,等红军过了桥再自己抬回去。”

支义青老人向记者演示当年为红军搭桥的场景。(中国军网记者 李佳垚 摄)

支义青老人说:“当时材料不够,红军搭桥都用的是我们家里的门板。为什么大家愿意抬着自家的门板去帮红军搭桥呢?因为红军都是好人!红军来的时候没进村子,都在江边休息,怕打搅了我们。当时天冷啊,我记得连着下了三天霜,早上出门到江边一看,红军战士都穿着单衣蜷在那里睡觉,我们感动啊!”

“红军是我们老百姓自己的队伍,都是好人啊!我们哪能不愿意帮忙?当时还在打仗,其实我们都很害怕,但是看着红军战士尽管一个个伤痕累累但还不顾一切地往前冲,也就慢慢地不怕了。我们跳进江里,用肩膀把船拉到江里帮着搭浮桥。天上有飞机盘旋扫射,不时有红军战士中弹倒进水里,他们的血把江水都染红了……”支义青老人坐在堂前缓缓说道。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这是桂北民间当年流传着的一句话,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战况的惨烈。在战况危急之时,当地的乡民能不顾自身安危帮助红军搭建浮桥,正是因为作为一支人民的队伍,红军受到了人民深深的爱戴。时至今日,来到红军堂瞻仰红军当年血染风采的民众仍络绎不绝,当地学校也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当年红军渡江地点参观学习,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