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故事撬动心灵,在笑声和泪水中收获思考
■故事可以“载道”:故事里有引发思想共鸣的情感,有易懂易记的细节,有启示教益的哲理
在一次题为“青春、荣誉、情感”的教育课上,旅政委傅泽云引用了一则“曾国藩夜读”的故事——
曾国藩小时候天赋不高,一晚,他反复背诵一篇文章,迟迟不寐。
一个贼人潜伏屋檐下苦等良久,忽然跳出来大怒道:“这种水平还读什么书?”当场背诵出整篇文章。“贼人聪明,却只能成为贼;曾国藩勤能补拙,成为了连毛主席都钦佩的人……”
幽默的语言,逗得官兵发出阵阵笑声,也引发了他们对青春奋斗的思考。
那天,傅泽云引用了10多个故事,或幽默含蓄,或寓意深刻,从“许三多”讲到“马云”,从“西点故事”说到央视栏目《信中国》,台下官兵不时报以掌声、欢呼声。
“讲故事,胜于讲道理。”经过那堂课,张俊对教育课有了新的思考。他在备课本上写下这么一句:“好的形式是敲门砖,好的内容才是关键。”
凡事由情而入理,往往事半功倍。
在“内容为王”的时代,懂得用故事包装道理,也是一种能力——将“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结合起来,把深刻思想、抽象理论、法理规则,转化为易于接受、生动而富有温情的故事,从而在潜移默化中直抵人心。
笑声和泪水,都是心灵的触动。
前段时间,二连一堂教育课上,指导员李昭引述了两名“老兵”的故事——
一名老兵服役期间,因故造成创伤性耳聋,却拒绝评残,两袖清风离开了连队;
另一名老兵执行演习任务时,在电话中得知妻子在急诊室即将手术的消息,在担心妻子的同时更担心自己此刻退出会对演习造成影响,安慰好妻子后热泪长流。
这两名“老兵”,分别是99岁的老红军宋炳南,以及该旅二级军士长刘东。两个典型“一远一近”,他们平凡又朴素的故事,让战士们感动地流下了眼泪。
大家发现,一些战士“以连为家”的意识增强了,主动维修连队的公共器材;主动给父母家人打电话的战士,也多了起来……
“频道对上了,官兵们能‘get’到情感了,教育就能实现‘把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从那以后,指导员李昭尝到了以故事“载道”的甜头,渐渐养成在生活中收集故事、在课堂上运用故事的习惯。
“今天的教育课堂不缺故事,缺的是发掘故事的思维、讲好故事的能力。”杨磊介绍,他们定期组织政工干部集训,培养他们的讲故事能力;在连队开设“士官讲堂”,鼓励大家在分享故事的过程中,架起心与心的桥梁,实现情感的交流与碰撞。
作为唯一一支代表旅队参加陆军某次演训任务的部队,某分队13人的战斗故事,被连队搬上“士官讲堂”。
“9天时间,13名队员面对晒伤、热伤风等不适,没有一人叫苦叫累。”分队指导员欧顺航采取队员上台讲述、官兵台下提问、做好总结引导的方式,让分队成员感受拼搏付出得到肯定,同时也引导官兵学习他们逢敌亮剑、誓争荣誉的精神。
海明威说:人生最大的遗憾,是不能够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
“听了演训背后的故事,感觉自己就在现场,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授课结束后,这些故事承载的情感,依然在官兵们中间传递着、分享着……
“文火慢炖”内化于心,“大火猛催”外化于行
■情感有极大的鼓舞力量,而仪式教育可以激发强烈情感,推动官兵把精力用于干事创业上
今年国庆节前夕,旅队组织的“新时代王杰式好战士”典型事迹报告会,给张俊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典型登台、宣讲事迹,亲人颁奖、温情满堂,活动环环相扣、高潮迭起。
“再过几天就是我的生日了,感谢儿子,给了我最好的生日礼物。来到部队我才知道,官兵训练有多苦,我为你们骄傲。”时隔一个多月,下士王天祥母亲的颁奖感言,依然令人感动。
“如果说课堂教育是‘文火慢炖’,那么仪式教育则是‘大火猛催’。”张俊体会到,教育不仅可以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心田,也能像洪流一般冲开官兵心门,通过热烈深沉的情感表达,影响他们的行为。
一场刻骨铭心的仪式,胜过教育课堂的千言万语。今年以来,旅队对“宣誓、授装、出征”等仪式进行规范,形成较为完善的仪式体系,实现仪式教育的制度化、常态化。
“下连仪式超‘燃’,感觉血液都沸腾了。”在女兵黄茜雅看来,“入连时刻”让她终生难忘。
下了大巴车,黄茜雅瞬间就感受到战友的热情。远处展板上,官兵的签名围成一个大大的“心”形,她的照片就在“心”里……黄茜雅又惊又喜,在“心”里签上自己的姓名。
温情之后是激情。
“你是卫生连第××名战斗员!现在向你授枪,枪号是……”在全连注视下,黄茜雅与其他新兵们庄严接受钢枪,并在军旗下重温入伍誓词。
她记得,在现场氛围感染下,自己紧握钢枪,双手微微颤抖,奋力完成宣誓。
仪式像一个火炉,每一次仪式都是对官兵价值观的熔铸;仪式像一把刀尺,每一次仪式都是对合格军人的培塑。
在这个旅,一些相似的仪式教育经常组织。在官兵们看来,经常性仪式教育,能让人保持激情。
“宣誓词‘在心里想’与‘喊出来’的效果完全不同,喊出来时更显庄严和神圣。”旅队干部认为虽然每一名官兵对于仪式教育的感受不尽相同,但每一名官兵都在情感激荡中受到了教育,并最终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行为准则。
胜在得威,败在失气。仪式就是催征的战鼓、出征的号角。
那天,为了给5名参加任务的战士送行,连长张双进组织了一次特殊的“出征仪式”。连队官兵集合列阵表演了一段刺杀操后齐声高喊“杀!杀!杀!”呼号声,响彻云霄。
“找准‘泪点’‘沸点’,教育才能产生共鸣。”傅泽云说,群众化启发、故事化讲述、仪式化感召等手段,其根本在于打造“情感体验式”教育课堂,提高对官兵的吸引力、感染力,激起官兵思想火花和血性豪情,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对练兵备战工作更具推动和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