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军队系统选手讲稿摘登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贾玉名 等 责任编辑:丁杨 2019-12-29 01:01:01

4.4秒

海军某部政治工作处干事 ■胡 静

国庆70周年大阅兵,当舰载机梯队飞过天安门广场时,一个人民英雄的名字令人深深铭记。这一刻,他的战友怀揣他的照片正在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故事要从3年前说起……

2016年4月27日,渤海湾畔,一架“飞鲨”战机正在执行陆基模拟着舰训练。12时59分10秒,战机沿着标准下滑线呼啸而过,这次着陆十分完美。塔台指挥员和指挥助理不约而同地喊了一声“漂亮”,并在记录板上打出了本场次飞行的最高分。

突然,无线电中传来急促的报警声。这是飞鲨战机最高等级故障,一旦发生,意味着战机将会立刻失控。机舱内,红色醒目的弹射手柄就在飞行员手边。只要一拉,就能弹出座舱、安全脱险。然而,在危急关头,他把操纵杆猛推到底,试图挽救这造价数亿、朝夕相伴的战机。

4.4秒后,机头还在上仰,几乎与地面垂直,飞机也骤然离地20多米。无奈之下,飞行员终于拉动了弹射手柄。降落伞没能完全打开,他重重地摔在了日夜奋战的跑道旁。他就是张超,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的一名一级飞行员。

救护车呼啸疾驰,很快将他送往医院。可两小时后,张超,那颗年轻的心还是停止了跳动。他用4.4秒的伟大壮举,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9岁!

生死抉择的4.4秒,张超为救战机舍命一搏。他明明知道,这4.4秒排除故障虽然短暂,实施自救却已足够……

忘不了,追悼会上,妻子张亚几度哭昏;两岁的女儿看见张超的照片,大声地哭喊着“爸爸,爸爸去哪儿啦”;英雄的父亲捧起张超的骨灰盒,一字一顿地说:“你太累了,跟爸回家!”

张超就像一面镜子,不仅映照了这个伟大的时代,还折射出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与担当。今天,一幅向海图强的强军画卷正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承载着民族复兴梦想的中国巨轮,正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使命在召唤

火箭军某部战士 ■崔倩影

在我们火箭军的序列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队,他们常年奔波在铁路线上。迄今为止,行程累计1.2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3000圈,他们的名字叫:导弹押运兵。此时此刻,我的战友们正奔驰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把一枚枚导弹送到指定地域。如果说火箭军是一杆神枪,他们的任务就是把子弹推上枪膛。

使命非常神圣,却异常艰苦。常年工作在火车上,窗外荒无人烟,车内空间狭窄。早些年,难免会遇上断粮断水,有些前辈硬是靠着喝雨水挺了过去。

由于保密需要,押运兵和家人的联系少之又少。就拿老班长史文祥来说,他是单位的技术尖子,所以一年到头出任务特别多。他的家,就在县城一个小车站旁边,妻子知道他经常路过这儿,于是就带着孩子,推着小车在月台上卖茶叶蛋。每天,她都给自己和孩子穿上最鲜艳的衣服,好让丈夫一下就认出她们娘儿俩。只要火车进站,她们就使劲挥手,她相信,丈夫就在某列火车上,看着她和孩子。

那天,老史和两个年轻战友押运着导弹,马上就要路过妻子的站台了。还有5公里,1公里,500米,100米……旁边的战友格外激动,大声喊着:“班长,车站快到了!要看到嫂子了!”老史紧紧地贴着车窗,看着一大一小两个红点越来越近,很快又越来越远……

妻子和孩子并不知道老史到底在哪列火车上,但她们总会期待着,说不定就是眼前这一趟。虽然长年累月不能团聚,但她们却发自内心地骄傲。因为知道,装着导弹押运兵的列车头也不回地走远,不是因为无情,而是前方有使命在召唤。

“不能说”的秘密

战略支援部队某部军史馆讲解员 ■周 霞

1966年10月26日,中国西北大漠腹地,一次关乎中国未来、改变国家命运的重大试验进入最后准备阶段。这是我国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两弹结合实验。为精准操作,在零下近20摄氏度的严寒中,一名操作手脱掉棉衣、摘下手套,衣着单薄地钻入仅有50公分的狭小空间里开始了最危险也最关键的对接操作,任何一点闪失,都将使发射场瞬间夷为平地。但“死就死在阵地上,埋就埋在导弹旁”,已经成为两弹结合期间参试人员的铮铮誓言!当他精准无误地完成上百个对接动作,从核导弹上下来时,全身冻僵,几乎不能移动一步,现场的聂荣臻元帅上前紧紧握住他的双手,不肯松开。他就是为两弹结合做出特殊贡献的田现坤。

田现坤因表现突出荣立二等功,但由于高度的绝密性,立功证书上只有名字和编号,主要事迹处却一片空白。转业后,他没有向任何人提起过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1984年,田现坤身体出现不适,后被诊断为肝硬化,脾巨大。手术后,医生诧异地说,行医这么多年,从没见过这么大的脾脏。1992年,田现坤因全身器官衰竭,医治无效去世,年仅49岁。病重期间,医生曾问起这位老兵有没有接触过核辐射,得到的都是坚定的回答——“没有”,因为“不能说”是组织交给他的最后一项任务!田现坤走了,带着他的秘密,带着他的承诺,带着他对党的忠诚!

2016年5月6日,在四川广元雪峰公墓,他昔日的战友终于见到了已在此长眠整整24年的田现坤。滂沱大雨中,战友们扶着墓碑号啕大哭:“老田啊,20多年了,今天终于见到你了!”妻子惠雪泣不成声地说道:“老田,没想到这个秘密你瞒了我整整一辈子呀!”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