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军队系统选手讲稿摘登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贾玉名 等 责任编辑:丁杨 2019-12-29 01:01:01

中国蓝盔

联勤保障部队某医院干部 ■郭 娅

马里时间2016年5月31日2时50分,陆军赴马里维和某部遭遇暴恐袭击。此时,我的蓝盔兄弟申亮亮正与战友执行站岗任务,一辆装满炸药的皮卡车绕了两圈后突然向营区加速。申亮亮立刻喊话制止,开枪射击,一把把战友推出去,喊道:“你快撤。”

爆炸发生了……申亮亮壮烈牺牲。他用生命中最后的37秒,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把自己留在了非洲马里的哨位上。人们在清理战场时,在他遗体下面发现了他执勤用的枪。这名勇敢的战士,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还紧握钢枪,保持着战斗姿态。

时至今日,申亮亮的姐姐仍然会给弟弟发微信:“弟弟,姐姐想你了。”

这样的牺牲,维和官兵在异国他乡可能随时都会面临。

2016年7月10日,陆军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的一辆步战车,在执行任务时,被一枚火箭弹击中,战士杨树朋、李磊壮烈牺牲。几个小时后,步兵营指导员收到了杨树朋妻子邹丽娜的微信:“指导员在吗?我家树朋怎么了?他没事吧?”刚刚痛哭过的指导员,颤抖地在手机上写了又删,删了又写,最后只在屏幕上写了5个字:嫂子,对不起。

同样成为蓝盔战士的我,也曾遇到过死神的敲门。那年除夕夜,我们9名赴刚果(金)执行任务的女同志正在准备年夜饭。突然,急促的枪声响起,餐厅的玻璃瞬间被击碎,呼叫声、警报声、枪炮声充斥着整个营区。我们火速冲到了各自防卫位置,子弹上膛。那一刻,我们清楚地知道,如果手枪里还剩下最后一发子弹,那是留给我们自己的。一去家国千万里,千万里路为家国。中国军人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大国担当。

八步沙“六老汉”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讲解员 ■温 泽

80年代初,八步沙是甘肃省古浪县最大的风沙口,狂风肆虐,农田遭毁,乡亲们很多被迫离开了世代生存的家园。

“活人怎能让沙子欺负死”,1981年的一天,村里有六位年龄加起来近300岁的庄稼汉,以联户承包的形式,组建八步沙集体林场,投身治沙造林。

六位年近花甲的老汉,一头扎进漫天黄沙的治理工程中。谁知,在沙漠中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都难。第一年,六老汉用全部积蓄买了一万多棵树苗栽下,没想到转年开春的一场大风,瞬间把树苗刮没了。六老汉不服输,他们咬紧牙关,“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的呵护,不知从何时开始,八步沙出现了“人进沙退”的好局面。荒漠变绿了,六老汉的头发却变白了,甚至有四位老汉相继走完了人生路。

贺老汉肝硬化晚期,忍着剧痛种下了人生中最后的几棵树。石老汉在临终前嘱咐儿子石银山:“为了咱八步沙,去种树吧。”四位离世的老汉和还健在的两位老汉的儿子们,扛起了父辈们的旗帜。六兄弟成了八步沙的第二代治沙人。因为“六老汉”曾有个约定,六家人每家必须有一个接班人,不能断。如今,六兄弟已经变成了“六老汉”,而“父亡子继,子承父业”的接力棒,又传到了第三代儿子们手上。

38年,这些治沙的英雄们,一步一个绿色脚印,踏出了人类生存的希望。

38年,八步沙“六老汉”,有的老了,有的走了,可腾格里沙漠南缘的那片绿色却一直在向沙漠中延伸。

他们是时代楷模,他们是最美奋斗者,宁愿把生命“埋”进沙漠,也要为子孙开拓未来。他们是:石满、郭朝明、贺发林、罗元奎、程海、张润元。

他们的功德必将为后世垂范,他们的名字必将为历史铭记。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