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蓝军班组的输赢观
■鲁桦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华瑞 宋世杰
陆军某旅组织现地对抗训练。万里想 摄
“赢”,让红方有所“感知”,使胜利更有意义
前不久,一场对抗训练落下帷幕,担任蓝方的梁东升班组成功战胜了红方。他们并没有欢呼雀跃,而是陷入了沉思……
寒风里,训练场上弥漫着紧张的气氛。此次对抗训练,梁东升班组精心策划,设下重重障碍,力求给红方“致命一击”。
战斗打响后,梁东升带领班组成员凭借装备优势和出色的战术布置,迅速占领上风,一次次打乱红方的进攻节奏。最终,红方在一番激烈抵抗后,被迫退出战斗。
在训练总结会上,梁东升率先提出了疑问:“这次胜利是否过于轻松了?”这一问题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层层涟漪,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
“是啊,我也觉得赢得有点蹊跷,红方的战斗力不应该这么弱”“难道是我们的战术太厉害了?但总感觉哪里不对劲”……大家的讨论越来越激烈,气氛也有些沉重。经过一番深入分析和反思,他们找到了问题所在。原来,为了确保胜利,蓝方给红方设置的障碍难度过大,以至于红方在还没有清晰感知到自己战斗力水平的情况下就被迫退出了战斗。
“蓝军存在的意义不是打赢红方,而是帮助他们发现问题短板,为红方砺刃!”梁东升的一句话,让战友们若有所思。他们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追求的“胜利”,其实是一种短视的表现,真正的蓝军应该是合格的“磨刀石”,通过不断给对手制造相应的困难和挑战,倒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战斗力,而不是单纯地追求战胜对手。
找到了问题症结,蓝军班组迅速行动起来。他们开始把研究红方“战力值”作为一项重要课题,深入分析每一次对抗训练中红方的作战特点、装备性能、人员素质等方面的情况。根据研究结果,他们梯次设置对抗难度,根据参训单位的实际情况,逐步增加挑战。
在接下来的一次对抗训练中,蓝军班组重新调整了战术。他们科学设置初始难度,随着战斗的推进逐步加大对抗强度,将一个接一个的难题摆在红方面前。红方在战斗中感受到了压力,不断调整战术,与蓝方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这次战斗十分胶着。双方在战场上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最终,经过数小时的激战,蓝方再次取得了胜利。但这一次,他们的胜利不再空洞,因为红方在战斗中发现了问题短板、展现出成长和进步。
梁东升和战友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他们知道,这一次的胜利,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胜利”。通过这次对抗,红方的战斗力得到了有效提升,而蓝方也在与红方的较量中收获了组训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蓝军班组参与的对抗训练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精彩。他们根据红方的发展变化适时改变对抗难度,让红方始终处于一种“压力与动力并存”的状态,在“磨砺”中不断提升打仗本领。
“输”,说明红方有所“成长”,“失败”的价值正在于此
前不久,为检验部队实际训练成效,梁东升班组再次被旅队赋予任务,扮演蓝军组织实兵对抗。
对抗开始之前,梁东升和战友们盘算,此次的红方是多次交过战的老对手,凭借以往多次成功的经验,这次应该也能给红方一个“下马威”。红方可能采取的进攻方式在梁东升的脑海中已经预演了无数遍,己方的应对策略他也牢记心中。
精心布置的陷阱、必经道路上的障碍物、高层建筑中隐藏的狙击手……随着战斗打响,梁东升班组按照精心策划的战术展开行动,凭借装备优势和娴熟的协同作战,迅速占领了关键据点。
然而,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预想中红方的正面进攻并没有出现。原来,红方在对以往多次交手的经验复盘总结后,及时调整作战部署,同时使用无人机和灵敏的侦察设备,提前发现了蓝方的埋伏,巧妙绕开陷阱。
红方的一支小队利用建筑物的掩护,悄悄地接近梁东升组织的防线,从意想不到的方向发起了攻击。隐蔽的地下管网、纵横交错的坑道成了他们天然的掩护,对蓝方的合围之势在悄无声息中逐渐形成。
“怎么回事,他们怎么会出现在这里?”梁东升迅速组织反击,但红方的这支小分队如泥鳅般灵活,一击即退,消失在连墙接栋的建筑物中。
还没等梁东升缓过神来,红方又在另一个方向发起了突袭,打得蓝方措手不及。
随着战斗持续进行,蓝方发现红方的战法越来越多样化。以往对抗中,梁东升班组擅长使用无人机增强战场侦搜能力,随时感知红方进攻态势,引导火力精确打击红方重要目标,此次却不尽如人意。原来,红方此次对抗中不仅使用了反无人机设备,还巧妙运用电子干扰手段,扰乱蓝方的通信和指挥系统。
过度依赖无人机侦察使得蓝方在这场战斗中吃了苦头。战斗结束后,梁东升和班组成员却没有沮丧,反而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次对手的战术运用让我们大开眼界,他们的灵活多变真是让我们防不胜防。”蓝军班组副班长周永杰说。
“正是因为蓝方的强大压力,才逼得我们不断创新和突破。”红方狙击手王自豪回应道。
“超越输赢,这是一个合格蓝军班组应有的姿态!”在旅队讲评会上,旅领导介绍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抗训练,各参训单位的作战样式越来越多元,说明训练是富有成效的,蓝军的价值正在于此。
在“输赢”之间,深化面对战争的危机意识
“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危机感无处不在”……梁东升带领的蓝军班组成立以来,全旅各单位对他们有诸多评价,而对于梁东升班组而言,他们最喜欢的还是“危机感”3个字。
“一场演训,不仅是装备与战术的较量,更是对部队危机意识的深度考验。”前不久的一次对抗训练中,梁东升带领的蓝军班组创新作战样式,再次成为全旅的焦点,也引发了红方乃至整个部队的反思与讨论。
对抗伊始,红方按照既定的战术方案迅速展开部署,小队协同推进,空中火力掩护。梁东升班组并没有采取常规的防御或反击战术,而是更新了无人战法——这些无人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侦察工具,而是搭载了干扰装置和小型“炸弹”的“奇兵”。
当红方的阵型稳步推进时,梁东升班组操控的无人机如蜂群般袭来,对红方阵型展开打击。
红方试图组织反击,但梁东升班组的行动并未就此停止。他们派出了精锐的狙击小组,利用地形优势,对红方的指挥员进行精准打击。一时间,指挥链路受阻的红方部队陷入慌乱,进攻势头戛然而止。
梁东升班组则化整为零,以小组为单位,采取游击战术,不断袭扰红方的侧翼和后方。
最终,这场对抗以红方的失败告终。对于红方而言,准备如此充分的情况下,这样的结果难以接受。
“没有想到蓝军班组会跳出常规战法,采用全新的作战手段。这是我们作战思维的局限,也是我们危机意识薄弱的表现”“我们不能再满足于过去的成绩,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断研究新的战术,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在激烈的讨论中,红方逐渐认识到,他们之所以失败,不仅仅是因为蓝军班组创新的战术,更是因为自身缺乏对潜在危机的敏锐感知和应对能力,逐渐失去了对未知和变化的敬畏之心,导致在战场上败走麦城。
这场红蓝对抗,虽然以红方的失败告终,却为整个部队带来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为了深化部队的危机意识,该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实战化训练的力度,设置更加复杂和逼真的战场环境,让官兵在极限条件和复杂环境下磨砺战斗意志、提升战术素养。同时,鼓励官兵大胆创新,加强对新技术、新战术的研究和学习,突破传统战争思维的束缚。
“如果红方不能够迅速调整,加强对新战术的研究和运用,下次的对抗结果可能会更‘惨’。”在后续训练中,各单位主动邀请蓝军班组分享他们的创新思路和作战经验,蓝军班组毫不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心得,大家在交流中共同进步,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氛围。
当红方部队再次与梁东升班组相遇,输赢变得不再重要。在输赢之间吸取教训,在对抗中和博弈中谋求进步之法,成为红蓝双方共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