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某旅“南京路上好八连”密切内部关系浓厚战斗情谊——
“你叠的伞,我来跳”
■安 阳 童祖静 陈大帅
“以后,我和朱钦雨做叠伞搭档。他叠的伞,由我来跳!”前不久的一天晚点名,陆军某旅“南京路上好八连”指导员崔凯当众宣布这一决定,让在场的官兵惊讶不已。
为何?崔凯解释,伞降实跳训练中,“自己叠的伞自己跳”是不成文的规定,每个人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如果用别人叠的伞完成实跳,无异于性命相托。更重要的是,在不少官兵眼中,朱钦雨的表现有点一般。
“连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但指导员的话,还是让我们有点担心……”二级上士、伞降教练员左泽超回忆,那时朱钦雨因工作积极性不高,被调整到新的小队,叠伞训练多次不合格。为此,晚点名结束后,左泽超找到崔凯,劝他收回这个决定。
一连数日,这件事成为该连官兵热议的话题。面对劝说,崔凯不为所动。几年前,他在八连任小队长时,就对朱钦雨印象深刻,还和他结下深厚情谊。重回连队任指导员,发现原本活泼开朗的朱钦雨好像变了个人,找他谈心总是沉默不语。
崔凯了解到,朱钦雨日常表现下滑明显,骨干感到很头疼,不知不觉间,身边战友也开始与他疏远。朱钦雨的小队长杨迅有些束手无策:“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但他始终不愿和我们敞开心扉,有时还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
“内部关系是基层风气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只有锻造‘甘苦与共、生死相依’的内部关系,才能让新风正气满军营。”崔凯告诉笔者,他的决定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尝试激发连队士气、融洽内部关系的“一剂药方”。
为了让朱钦雨有所转变,崔凯翻开《兵情录》:“朱钦雨,江西九江人,从小听着解放军九江抗洪的故事长大,怀揣保家卫国的理想参军……”“绝不能让这样的战士消沉下去!”崔凯决心找到朱钦雨的“病根”。
一次查寝,崔凯发现朱钦雨躲在学习室里写东西,走近一看,本子上记录的是他和连队帮扶对象胡红根老人的往来交流。
胡红根是连队帮扶了40多年的残障人士,连队每个月都会派人前去探望。前两年,胡红根返回安徽老家休养,和连队的交流渐渐少了。没想到,朱钦雨一直和他保持联系,还经常为老人寄送生活用品。
看着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崔凯心中既意外又感动。那晚,他和朱钦雨促膝长谈,朱钦雨终于打开了心扉。原来,去年上级组织比武,原本有实力取得好名次的朱钦雨因故未能参加。那段时间,朱钦雨变得消沉,这又让战友产生了误解,他索性选择了躺平。
为了帮朱钦雨卸下包袱,崔凯在那天晚点名时公布了与他做叠伞搭档的决定。当朱钦雨带着难以置信的心情找到崔凯时,崔凯坚定地告诉他:“朱钦雨,我们是战友,我无条件地信任你!”
此后,崔凯和朱钦雨作为主副手搭档练习叠伞,朱钦雨的叠伞技能进步很快。当崔凯提出和他一起参加伞降实跳,朱钦雨感受到久违的认可。实跳当天,两人背着合力叠好的降落伞,从800米高空相继跃出机舱。蓝天之下,伞花托举他们在空中划出航迹……
“任何时候都要相信自己的战友,不抛弃、不放弃,就一定能真心换真心。”崔凯向笔者展示他们落地之后的合影,脸上溢满笑容。
如今,朱钦雨各项工作积极上进,与战友相处越来越融洽。该连以此为契机,趁热打铁组织“好战友该怎么做,好风气从哪里来”讨论辨析和“生死在一起,团结打胜仗”故事分享等活动,不断为连队建设注入奋进动力。
短评
相信“相信的力量”
■钱子路
一位诗人写道:“不是从孩子身上看到了希望,你才相信孩子。而是你相信了孩子,你才能有希望。”
800米高空,崔凯与朱钦雨跃出机舱的那一刻,托举他们的不仅是降落伞,更是信任的力量。这场信任实践,是带兵干部与普通一兵的“双向奔赴”,更是基层风气建设的“夯基之举”。
一支部队作风好,官兵关系就密切,单位就有凝聚力战斗力;作风不好,官兵关系就会不和谐,彼此会失去信任,部队建设也不会顺利。可以说,官兵上下一心、彼此互信是战斗力的黏合剂,而好作风正是建立信任的基础。因此,只有不断强化作风建设,才能把广大官兵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一举一动有人教、一言一行有人带、一点一滴有人管的生动局面,凝聚甘苦与共、生死与共的战斗情谊,把部队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