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士医生”持证上岗
■廉国锋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陶 磊
“多亏了小廖医生的精心治疗,不然我就要耽误比武了!”前不久,陆军某旅战士小谢在训练中不慎扭伤脚踝,在卫生连接受几次治疗后很快康复,如期参加了上级比武。
他口中提到的“小廖医生”,其实并非军医,而是一名持有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战士廖仲炎。在该旅卫生连,像廖仲炎这样经过严格培训、持证问诊的“战士医生”还有好几个。
近年来,随着实战化演训不断深入,基层军医承担的日常医疗保障任务日益繁重。“在重大演训期或季节性疾病高发期,就诊等待时间长、部分轻症得不到及时治疗等问题影响官兵健康。”该旅卫生连军医李柏及坦言,这就需要更多专业医疗力量加入,更好服务基层官兵。
今年初,一次战术训练中,某连战士小李突感膝盖剧痛,无法站立。同连战友余国淋曾在陆军军医大学士官学校学习过,他当即判断可能是半月板损伤,便立刻从连队急救包中取出弹性绷带加压包扎,利用辅助性保险液冷敷镇痛,然后将小李送到卫生连。
经军医后续检查证实,余国淋判断准确、处理得当,有效避免了伤情加重。这件事让该旅领导印象深刻,他们进一步调研发现,全旅不乏学过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士兵,有的还曾在地方医院实习过。
何不盘活内部资源,让他们更好地发挥特长?为此,该旅结合上级卫生机构业务相关规范认真研究后决定,遴选具备医师资格的战士,变更其执业地点,充实一线诊疗力量。经过个人报名、基层推荐、专业考核等重重筛选,最终由上级业务部门批准,多名“战士医生”脱颖而出。
据了解,“战士医生”主要参与日常接诊和战地救护。为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岗位要求,该旅卫勤部门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跟班强化集训。系统学习部队卫生机构接诊规范,紧贴实战锤炼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战场急救技能,掌握季节性疾病和常见多发病防控办法……这些“战士医生”进行了“战味”十足的加钢淬火。
“以前学的多是常见病治疗,可以‘坐下来慢慢看’,现在还要参与战伤和训练伤救治,随时准备处理紧急伤情。”上个月,“战士医生”石鹏值班期间,列兵小刘一瘸一拐走进卫生连,反映小腿前侧持续酸痛。石鹏为小刘做了触诊检查后,结合当前训练任务特点判断其为肌肉损伤。经过X光检查,结果证实了石鹏的诊断,小刘及时暂停训练,避免了伤情恶化。
“战士医生”在训练日是战士,在坐诊日是医生。针对“战士医生”这一特殊群体,该旅为他们建立弹性工作机制:每人每周坐诊1天,其余时间返回本职岗位与战友共同训练生活。这样,既能确保其训练“不断线”,又能及时为基层官兵提供医疗保障。
据了解,该旅自“战士医生”持证上岗以来,官兵出现头疼脑热、磕碰扭伤等状况基本实现了“随到随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