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设备到新终端,西北边塞的数据和电波里藏着不变的坚守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董浩 责任编辑:王粲 2025-08-12 10:10:05

不同的身影,同样的坚守

■董  浩

旅史长廊,红色殿堂,霓虹灯下,火炬燃烧。

时值八一建军节,单位组织官兵参观旅史长廊,我和大家一起,透过一件件实物展品,追寻部队的战斗轨迹。

走到荣誉墙转角处,展柜中一台老旧的无线电侦听设备吸引了我的目光。设备外壳斑驳,上面还留着几道划痕,仿佛在诉说着它在喀喇昆仑风雪中的坚守故事。

恍惚间,我的思绪又回到军校毕业后第一次参与高原巡逻的日子。那天,风像刀一样,刮得人脸生疼。我们背着30多斤重的装备,在海拔5000多米的雪坡上一步一步往上挪。每走几步就得停下来大口喘气,肺里像是塞了一团棉花,怎么吸气都不够用。

最要命的是那段冰坡。我死死抓着安全绳,靴子在光滑的冰面上直打滑。突然一个趔趄,我整个人往下滑了好几米,要不是腰间的保护绳绷住,差点就摔下悬崖。那一刻,我死死抠着冰缝,听着碎石滚落深渊的回声,冷汗把内衣都浸透了。

好不容易爬到山顶,还没来得及喘匀气,队长就命令我们立即展开设备。我的手指早就冻得不听使唤,拧个螺丝都要折腾半天。回到营地,我的靴子和袜子已经冻在一起,只能用温水慢慢化开。那晚躺在帐篷里,头疼得像要炸了一样,翻个身都能听见防潮垫下冰碴子的碎裂声。我盯着帐篷顶,听着外面凄厉的风声,第一次认真思考:受这些苦到底值不值得。

第二天执行任务时,这种情绪更强烈了。寒风卷着雪粒砸在帐篷上,噼啪作响。我裹着大衣,盯着屏幕上跳动的信号波形,手指冻得发僵,却不敢漏掉任何一个细微变化。高原的电磁环境复杂,我一遍遍调整参数,可数据采集还是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那晚,我盯着屏幕上杂乱的波形,缺氧让脑子昏沉,孤独感像雪一样一层层压下来。

第二天,我忍不住向队长诉苦。他没讲道理,只是问:“你知道咱们先辈用的啥设备?”我愣了一下。他接着说,“那时的老机器,靠手摇发电机供电,侦听信号全靠耳朵听杂音。可他们硬是在雪山上完成了任务。”

周末,我随官兵参观老一辈驻防留下的地窝子、土坯房。我们弯腰钻进低矮的土坯房,墙上还留着当年用罐头盒做的简易信号放大器。指导员指着地窝子说:“这是咱们的‘根’。”

回来的路上,风雪更大了。我裹紧大衣,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从那以后,我开始学着老侦察兵的办法,在设备外壳裹上保温层,给电池贴暖宝宝,甚至自己琢磨出一套高原抗干扰方法。渐渐地,屏幕上杂乱的波形变得清晰起来。

有一次,我们成功捕捉到一组关键信号,为巡逻分队规避了风险。那天傍晚,我看着夕阳把雪山染成金色,突然觉得,那冻僵的手指、熬红的眼睛,都值了。

走出旅史长廊,不远处传来热烈的讨论声,几名新排长正围在刚配发的终端前,年轻的脸上写满了好奇。

我望着他们崭新的迷彩服上还没有被风沙磨白的军衔,突然想起第一次上高原前,自己也是这样摩拳擦掌的模样。

夕阳正将最后一缕金光洒在训练场上,新装备的指示灯在暮色中明灭可见,就像当年那台老设备在风雪夜里倔强闪烁的信号灯。我忽然明白,在西北边塞,变化的从来不是守护的使命,而是一代代守护者的模样。

就像我们一样,从手摇发电机到太阳能供电,从纸质记录到数字传输,一茬茬官兵在同样的纬度,用不断更新的装备,延续着同样的坚守——用数据和电波,在无形的战场上守护祖国的边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