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军区某部与驻地少数民族群众“结对子,认亲戚”,经常性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天山脚下传来“幸福的声音”
■彭星宇 庄继红 严文苹
清晨,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中湾街北社区军民同心园广场上乐声阵阵。
“前阵子古尔邦节的时候,更热闹呢!”社区维吾尔族居民买买提・阿布拉江说,那几天,新疆军区某部官兵带着米、面、油等生活物资来到社区,看望生活有困难的群众。走访结束,官兵还和社区群众一起载歌载舞、共庆节日。
“他们是我们的‘亲戚’!”提到新疆军区某部官兵,中湾街北社区居民几乎异口同声。
自2016年起,新疆军区某部官兵来到中湾街北社区开展“结对子,认亲戚”活动,这个社区的许多居民就多了一群“兵亲戚”。他们平日里来义务劳动、巡诊,逢年过节走访慰问,还为社区修建了一座小广场。
从军民同心园的乐曲,到社区居民家的欢笑,在这个常有“兵亲戚”往来的地方,处处可以听见“幸福的声音”。
维吾尔族老人家的敲门声:
“这门‘亲戚’永远断不了”
周末,新疆军区某部军医陈疆龙带着医药箱,来到结对的维吾尔族老人阿依木·买买提家。才刚敲两下,阿依木老人就打开了门。
“我估摸着你该来了,一直等着呢!”阿依木拉着陈疆龙的手,把他迎进屋里。
自从陈疆龙和阿依木老人结对,他就常来“走亲戚”。“阿依木阿姨关节不大好,特别是换季的时候,总是不舒服,所以我经常来看她。”陈疆龙说。
笔者问起阿依木老人,和这位“兵亲戚”认识多久了?老人先是说“1年”,随后又说“9年”。
“1年”是阿依木老人与陈疆龙结对的时间,“9年”则是该部开展“结对子,认亲戚”活动的时长。
阿依木老人是第一批与部队官兵结对的。那时,该部安排副主任孙立新与她结成“亲戚”。阿依木老人患有关节炎,发作时连走路都成问题,孙立新便定期上门看望,为她送药、按摩。在孙立新的悉心照料下,阿依木老人的身体渐渐好转。
去年,孙立新退役离队。离别前,他特意带军医陈疆龙来到阿依木老人家:“阿姨,我退役以后,小陈就是您的‘亲戚’了。”阿依木老人握着孙立新的手说:“我知道,我们在部队上的这门‘亲戚’永远断不了。”
就这样,陈疆龙接过了这根“接力棒”。知道阿依木老人记性不太好,他把药品仔细分装,放在老人触手可及的床头;天凉下来,他马上提醒老人注意保温,换上更厚的棉被。
在这支部队里,像这样的“亲戚”越来越多。起初,官兵主要同少数民族老人、家庭困难群众结对,近几年来,结对的范围逐渐扩大。官兵定期来社区看诊、慰问,群众也常邀请官兵到家中做客、过节,“亲戚”往来更加密切,军民感情愈加深厚。
“什么事都想着我们,休假回家带来好吃的,也想着给我尝尝。”阿依木老人笑着说,“听到他们敲门的声音,就像听到幸福来敲门。”
听障儿童的笑声:
“你们给了孩子新的人生”
中湾街北社区群众买买提・阿布拉江永远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在医院的走廊里,当儿子用含混不清的声音喊出“阿塔”(维吾尔语,意为“爸爸”)时,这个高大的维吾尔族汉子瞬间红了眼眶。
“感谢解放军,给了我儿子新的人生!”提起儿子的治疗经历,买买提激动不已。
2022年,买买提3岁的儿子被诊断为先天性听力障碍,高昂的治疗费用让他一筹莫展。没过几天,与他结对的某部助理工程师单宝玉上门走访,买买提向他吐露了孩子的病情。
“你放心,我们来想办法!”单宝玉立即向单位汇报情况,协调驻地儿童医院为孩子治疗,并多方筹措资金,购买了助听器。
经过治疗,买买提的儿子语言能力基本恢复,能够与人正常交流。“今年准备上小学了!”买买提高兴地说,“孩子能够正常上学,多亏了‘兵亲戚’!”
上次去看望买买提一家人,单宝玉发现,买买提的儿子虽然说话有些费力,可“解放军叔叔”却说得清晰有力。
“这是我们专门教他的。”买买提告诉单宝玉,“这是帮了我们的人,这个称呼一定要学会!”
作为该部群众工作负责人,单宝玉介绍,像买买提这样因家庭成员患病或残疾导致生活困难的群众,是他们的重点帮扶对象。
社区维吾尔族居民穆尼热,独自一人带着3个孩子。大女儿和小女儿分别在读大学与中学,儿子因智力障碍,在特殊教育中心读书。该部干部与穆尼热结对后,对3个孩子都进行了资助,还定期为小女儿辅导功课。
“走进群众的家门,孩子们的笑声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单宝玉说。
军民同心园的歌声:
“这是团结的最好见证”
“以前这里是一片荒地,现在成了社区最热闹的地方。”站在军民同心园广场前,中湾街北社区居委会主任郭泳成告诉笔者。
这个广场的建设,源于某部开展的一次爱民志愿服务活动。
2021年1月,一场大雪突如其来,造成乌鲁木齐市多条道路堵塞。该部派出官兵组成清雪小队,配备清雪车,来到中湾街北社区帮助清理积雪。
“我们这片有很多老小区,街道比较窄,部队的清雪车进不来,子弟兵们就返回营区拿工具,人工帮我们清理。那天气温很低,大家的脸冻得红彤彤的,我们给他们送热茶,他们也顾不上喝。”回忆起那天的场景,郭泳成感动不已。
清雪时,一块空地引起了官兵的注意:“社区里有这么大一片空地,怎么没有利用起来呢?”
“我们不仅要帮群众解决困难,更要帮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经过讨论,该部决定为社区建设一个活动广场。
平整地面、建设围栏、补充器材,小广场建成了,能够基本满足社区群众日常活动需求。
“这是团结的最好见证!”广场竣工后,郭泳成和社区群众为它取了个温暖的名字——军民同心园。
这几年,军民同心园设施不断完备,有了塑胶地面、篮球架。早上,各族群众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跳起广场舞;傍晚,放了学的青少年在这里活动,从早到晚都洋溢着欢笑。
采访时,笔者在广场遇到抗美援朝老兵马和海。
“当年我退役以后主动申请来新疆,建设祖国大西北。”马和海说,“现在新疆发展得好了,部队还是这么关心驻地建设、关心群众。”马和海老人的孙子2019年入伍,两年后退役复学。去年9月,他的孙子二次入伍。“我孙子说,看见解放军为人民做事,他想再次加入这个光荣的集体,贡献力量!”马和海老人说。
夕阳西下,广场上又响起了欢快的麦西来甫。官兵与社区群众手拉着手跳起舞蹈。听,那音乐声与欢笑声,共同汇成这个多民族社区里“幸福的声音”。